10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江西农业大学东校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不讲课的日子里,江西农业大学种猪遗传改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实验室的麻骏武博士告诉记者,江西农大种猪遗传改良科技创新团队是由该校校长、中科院院士黄路生一手创建的,这是一个紧密协作型科技创新团队。
时间回溯到1995年,那时年仅30岁的黄路生在取得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专业领域第一位前苏联及俄罗斯正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了回到母校江西农大,以猪为研究对象,期望为国家的良种培育以及以猪作为模式动物研究人类健康相关问题作出贡献。此后,他为了建立全国最完备的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和团队成员用了4年半时间,足迹遍及24个省、市、自治区,采集了国内现存的68个地方猪种(群)12700份DNA样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16个影响猪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
麻骏武依然记得,为了亲手采集每一份样品,黄路生带领队员顶酷暑、冒严寒、抗高原反应,特别是在采集藏猪的样品时,真是吃尽千辛万苦。藏猪分布在云南、西藏等地,为了确保猪种的纯正,他们选择的往往是最偏僻的地方。
而为全天候观察和记录母猪产仔后的系列“母性、护仔”表现,他们常在母猪产房旁安营扎寨,轮班蹲守。
1999年底,我省第一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江西农大建立。为了组建实验室,黄路生主动放弃了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博士后工作。在他的示范和带领下,实验室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青年人才。现在,在团队17名固定研究人员中,有11人从德国、美国、法国、比利时、英国、西班牙等国际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归来。丁能水、麻骏武等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崭露头角,成长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专家。团队成员先后主持了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国际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篇。2011年,黄路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1955年以来江西本土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零的突破。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黄路生带领他的团队走过了近20年的奋斗历程,执著的追求,收获了披沙见金的喜悦:
——形成了“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猪育种理论与技术、猪功能基因与营养互作”等3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方向,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主研发的抗仔猪断奶前腹泻育种技术、多肋基因良种技术、酸肉改良基因育种技术等国际国内专利技术,在全国20个生猪主产省35家大型种猪企业84个育种核心群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团队先后被入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农业部杰出人才创新团队和江西省首批科技创新优秀团队;荣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团队奖。
…………
今年9月,该团队又被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文章链接: 红土地上的追梦人 记江西农业大学种猪遗传改良科技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