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专栏:请彻底忘掉“体育外交”

27.02.2014  11:26

随着索契冬奥会的落幕,一个近期频频出现的词“体育外交”,终于偃旗息鼓。我倒是希望这个词不要再出现了。

也许是40多年前“乒乓外交”对国人的影响太深,如今中国媒体依然有一种惯性,一有大型国际体育盛事(包括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便迫不及待地与“外交”挂靠。甚至在学界,一些学者也对体育外交寄予厚望,认为当两国关系陷入低潮,当政治和经济手段都无法奏效时,体育比赛可以成为“奇兵”。他们的理由是,相比于政治的高端话题,体育更加具备娱乐性、趣味性,有助于双方高层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达成共识。谈判桌上谈不拢的问题,说不定一场球过后,就再不成问题。

其实,这种想法多少有点一厢情愿。体育并不是因外交而生,对外交帮助也不大。强行将两者绑在一起,非常不恰当。为了外交上那极其有限的助力,却将体育彻底摧毁、彻底“强奸”,有必要吗?对于观众来说,硬是把好好的体育比赛与政治挂钩,本身就是极煞风景的事。而对于体育事业来说,却因此而变味、扭曲,甚至变得面目可憎。

先说说体育对外交的促进意义,其实相当有限。毕竟,体育不能担负外交功能,它能做的,永远只是“铺桥搭路”,如果两国本身没有发展双边关系的意愿,或者没有利益共同点,打1000场比赛也无济于事。即使是“体育外交”的经典案例,大多数都是“雷声( 微博 )大、雨点小”。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2002年韩国釜山亚运会,韩朝运动员同时进场的那一幕?韩国手球运动员皇甫盛、朝鲜足球运动员李贞姬,一同擎着朝鲜半岛旗缓缓走入赛场。两国的800名代表团成员手拉手紧随其后……第二天,世界几乎各大报纸都大幅刊登了皇甫盛和李贞姬撑旗的照片。这一幕也成为亚运会开幕式中最煽情的瞬间。当时,被小布什列入“流氓国家”黑名单的朝鲜,并不愿派队赴韩国参赛。不过,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却非常热心,力邀朝鲜前来参赛,并许诺在外交政策上向朝鲜倾斜。最后,金正日接受了韩国的邀请,不仅派出了最好的运动员,还接受了组委会这种令人浮想联翩的入场方式。

虽然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朝韩关系后来怎么样,不说也知道。金氏政权一直偷偷进行核试验,全然不顾东亚大局。金大中的“阳光政策”也未能换来朝韩的“解冻”,两国间依然各有各的算盘,而且以六方会谈破裂为拐点,两国分道扬镳,越行越远,甚至在2010年局势一度剑拔弩张。可见,哪怕是多动人的瞬间,都是门面功夫,金氏政权并没有在表现出起码的诚意,体育也白费工夫。

其他貌似奏效的体育外交,包括中美的“乒乓外交”、土耳其与亚美尼亚的“足球外交”等,并非因比赛而改变双边关系,而是外交工作人员积极努力的成果。但是,广大民众只看到两国运动员在比赛,却看不到官员背后的积极斡旋。双边关系的进展,应该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真正的发力,应该还是高端政治本身。

另一个例子是,在一次海湾杯足球赛上,伊拉克和科威特被抽到了一组。当时海湾战争结束不久,这或许是一次双方修补关系的好机会。但是,科威特当局并不领情,勒令球队退出比赛,这令组委会相当尴尬。这说明,如果双方的敌对状态未有改善,体育也无可奈何。

更典型的例子,是NBA( 微博 )著名“坏小子”罗德曼访朝。虽然金正恩热情接待,试图通过这种手段吸引美国的注意,然而美朝分歧实在太大,奥巴马实在不愿意与金正恩对话,这场轰轰烈烈的“篮球外交”就无功而返,留下了一个荒唐的比分。

况且,体育也不是总是天然能成为“润滑剂”的,有时它会变成导火索,引爆国际关系中潜在的雷区。在国际体育史中,因为体育而引发的大小争端并不少见。1970年,中美洲国家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还爆发过“足球战争”,2000多人在这场战争中身亡。体育比赛中一些细节没做好,往往会引发外交纠纷。比如升错国旗、奏错国歌、体育中判决不公、运动员退赛等问题,都有可能惊动外交部。

另一方面,“体育外交”为体育事业带来不能承受之重。

1971年,中国在是否派队参加第31届世乒赛费时犹豫了很久。由于当时局势复杂,参赛选手既有金边柬埔寨朗诺集团、南越西贡政权的运动员,也有日本、以色列等“敌对国家”的运动员。毛泽东最后批复时写道:“我队应去,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准备死几个人。”中国有关方面负责人做好了时刻退赛的准备,“不这样就不是政治挂帅了,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更要这样。

可见,当时领导人搞不清楚体育和外交的严格区分,硬生生地将体育作为外交筹码的一种。而政治中的门面功夫,在体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一种表现是“能赢不许赢”。运动员赛前被告知,友谊第一,这场比赛就“放水”吧。这对运动员极其不公平——一个运动员本来职业生涯就极其短暂,好不容易参加一次国际赛事,却被频频要求让球,到手的荣誉却要主动放弃,其内心的挫败感可想而知。

另一种表现是“赢不了也要赢”。2010年世界杯,朝鲜破天荒决定直播朝鲜队对葡萄牙队的比赛(这是朝鲜史上第一次直播体育赛事),教练在巨大压力下与技高一筹的葡萄牙打起了对攻,誓要打败对手。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却被葡萄牙7比0血洗,朝鲜电视台在输到第四个球时中止了直播。这支足球队在回国后遭受什么样的待遇,真的不得而知了。

在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主导伊拉克足球队是萨达姆的公子乌代。据说,这个枪械狂热爱好者每天拿着枪观看球队训练,谁敢训练不卖力?哪个球员表现差,直接丢到大牢里。一名运动员因为训练过度而暴毙,几名运动员死在狱中。恐惧让球队水平起伏很大,表现也不突出。讽刺的是,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的2007年亚洲杯上,“重获自由”的伊拉克队竟然出人意料地夺得亚洲杯冠军。可见,一旦打碎了枷锁,他们的潜力终于彻底迸发。

还有一种误区,就是认为从事体育运动目的是“为国争光”。只要你走进中国基层地区的一所少年体校,你几乎都能发现墙上“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等标语。什么叫为国争光呢?第一个为中国打破世界举重纪录的著名运动员陈镜开曾经这样下定义:让所有的人都记住中国。这应该是中国运动员对体育外宣功能的最朴素的理解。

某种意义上,体育能为一个国家带来外宣效果,尤其是小国的大球星,比如科特迪瓦的足球巨星德罗巴( 微博 ),牙买加的田径巨星博尔特等。但是,如果要求每一个运动员都成为巨星,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冠军只有一个,大部分运动员是无缘“为国争光”的。让水平偏低的选手肩负外宣的重任,让他们攀登不可能的 高峰,不仅模糊了体育本来的面目,而且难免这些运动员生活在挫败之中。这也是中国“唯金牌论”的土壤。

(图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周洋( 微博 博客 )夺冠后接受记者采访,因并没有首先感谢国家,而是感谢自己的父母,引起颇多批评和争议。)

中国运动员中没有人否认胸前的国旗的分量,这或者会激发你的潜能,但更可能会让你紧张得动作变形。一位曾进入国家集训队的体操运动员说过,比赛中任何一个失误,深感“对不起国家”。大家都记得上届冬奥会周洋因为忘记“感谢国家”而遭到体育总局领导的批评,而这一次夺冠,她显然变得更聪明、更圆滑。实际上,中国已经崛起,不需再靠几块金牌支撑门面。换句话说,参赛是个人的事,夺冠也是个人的事,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没必要纠结于“为国争光”,更没必要拘泥于“感谢国家”了。

体育的体字,一边是“”,一边是“”,寓意是以人为本。违背常识、违背人性的事情,不是体育的初衷。体育只是众多话题的一种,如同谈论天气、谈论艺术、谈论饮食一样。体育,你可以热爱它,可以观赏它,但不能操控它,不能将它当作政治的工具。有时,它或能助外交一臂之力,但这并非它真正价值所在。就像那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花朵盛开是自然的规律,不是因为人的欣赏。

冬奥会结束,让我们回味选手们的英姿,而彻底忘记“体育外交”这个不恰当的词吧。

——————————————————————

土耳其与亚美尼亚的“足球外交

注:1915年至1923年期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150万亚美尼亚人死亡。由于历史问题,土耳其与亚美尼亚一直没有建交。2008年9月,欧洲杯预选赛的第一场比赛,正好是亚美尼亚主场对阵土耳其,土耳其总统居尔亲自赴亚美尼亚看球。居尔是百年来第一个访亚美尼亚的土耳其领导人。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基相表示,“希望双方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恩怨能逐渐消融。

原文标题:别跟体育谈外交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