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他的四家工作室

04.09.2020  09:17

  本报记者 王景萍

  “没有国家的发展、城市的进步,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9月1日,在位于景德镇市新都民营陶瓷园的陶轩陶艺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的陶艺家余欣中气十足、侃侃而谈,自信洋溢在脸上。

  然而15年前,同样的场所,同样是接受记者采访,正值壮年的余欣却声音轻柔、言辞拘谨,写在脸上的都是生活的疲惫。

  因为家境贫寒,1965年出生的余欣,从景德镇技工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就一边帮他人代工补贴家用,一边跟随张松茂等知名陶艺家继续学习陶瓷技艺。“那时,花两三个小时帮人画一只薄胎碗,工钱只有两三元,所以我一直梦想着能有一家自己的艺术工作室,能够自产自销自己的作品。”余欣回忆说。

  2000年,余欣用务工积攒下来的几百元,在珠山区老厂社区租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成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家工作室——欣陶轩陶艺工作室。然而,工作室简陋狭小,生产出来的作品连个陈列的展厅都没有,再加上余欣当时没有什么知名度,作品的销售屡屡遇冷。2002年底,积压的作品堆满了整个房间,材料钱、修坯师傅的工钱都没法支付。余欣至今记得,那年农历大年三十,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家与工作室之间奔波时,心情有多落寞。

  2005年,几经思量后,余欣举债在新都民营陶瓷园购买了一套三层的小商铺,并将之打造成了他的第二家艺术工作室。此时,他的陶艺事业仍然没有太大起色。转机发生在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余欣与他的朋友们联合设计的釉上古彩《春回大地》玉蕾瓶等三件作品,夺得“中国人文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最佳艺术风格金奖等奖项。根据有关方面的要求,每件作品限量发行2008套。其中大部分作品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代表队。人到中年的余欣,由此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年,余欣还清了所有欠账,并出资买下了与工作室相邻的两间店铺。打通改造后的欣陶轩陶艺工作室,会客厅、作品陈列展示厅等一应俱全。

  “2008年的经历,让我切身体会到,个人的追求与梦想,必须与时代同行,紧跟国家的发展步伐。”余欣说。2008年之后,余欣重新定位了艺术发展目标,先后赴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深造,并潜心钻研陶瓷技艺,成功完成了《结晶釉与釉上粉彩综合装饰陶瓷研究》等社会发展项目。同时,他创作的陶艺作品《四季瓜果》也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因为成绩突出,余欣获得了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5年12月,景德镇市提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的奋斗目标。余欣发现,景德镇开始发生巨变,城市更美了,游客更多了,对外文化交流更频繁了,瓷器也越来越好卖了。意识到陶瓷艺术的春天已再次来临的余欣,积极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足迹遍布全国三四十个大中城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7月,余欣精心创作的“百蝶图”(薄胎碗)作品,在于德国柏林KPM皇家陶瓷工坊举办的“感知中国·匠心冶陶”景德镇陶瓷文化展上亮相。

  城市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个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再加上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近年来,余欣的陶艺作品深受国内外藏家青睐。收获满满的余欣,又耗资数百万元分别在城区中心和浮梁县瑶里镇打造了两家规模较大的工作室。其中,瑶里镇的工作室还多了一个别样的名称——余欣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心。

  “景德镇是一座可以圆梦的城市,我和我的朋友们,有的因追求艺术梦想成了人生赢家,有的因做陶瓷生意成为成功的商人,大家聚在一起谈起人生成就,经常有人会说,要感谢党和政府。”回望来时路,余欣说,“感恩党和政府,是我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