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贻笑大方的牌坊群尴尬的不仅是游客

20.04.2015  18:28

  海南省临高县是个国家级的贫困县,直到现在,国家每年还要拨给这个县高达数千万的扶贫资金。然而最近临高人发现,县城边上突然树起一排1.7公里长的牌坊群,总投资是1.3个亿,牌坊群除了数量上在中国境内首屈一指,个别牌坊的个头也能独占鳌头。其中最大的,高度竟然达到了37.7米,号称全球最大的牌坊,花费800万元,虽然牌坊有87座,但是牌坊的式样也就屈屈那么几种,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些牌坊上领导的书法写法和归置违背书法常理,不仅将古楹联写错,而且一幅楹联中既有草书,又有行书。偌大的牌坊群平时参观的人屈指可数,这个项目的价值和效益让很多人看不清楚,想不明白。对此,海南省临高县副县长李波介绍说,临高有两种文化在民间是非常有基础的,一个就是楹联文化,然后第二个就是书法。牌坊因为它能够把楹联和书法作为一个共同的载体,把它集成在一个地方,集成在一个牌坊的上面,当时就提出来,用牌坊这种传统的样式,来体现我们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展现我们临高本地的这种文化底蕴。(《央视《焦点访谈》2015年4月20日

  )

  国家级的贫困县,究竟是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脱贫致富上,还是该用在建设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都不大的牌坊群上,显然,毋庸置疑,脱贫致富是最需要考虑的事情,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才是国家级贫困县决策者所应该谨慎考虑的问题,民生的艰难永远比假装附庸风雅更重要,也更实用,民生,不是用“假古董”就能够装扮出来的,民生,更需要“捞干货”。

  话又说回来,即使和脱贫致富争资金,即使在很贫穷的情况下建设文化设施,未免不是一种先进的建设意识,未免就不行,但是,关键是所建设的文化景观和设施,一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灵魂,有很高的辨识度;二要能够体现人气效应,如果所修建的文化设施却曲高和寡,少有老百姓光顾,民间反映冷淡,至少说明这样的文化设施“不合群”;第三要符合文化艺术规律,要更多体现专家学者的意志,而不是不懂文化的领导仅凭个人的一时兴起而拍脑袋决策。

  该县提出来,用牌坊这种传统的样式,来体现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展现当地这种文化底蕴。想法是不错,但是却违背基本的传统文化归置规则和文化伦理,牌坊是我国特色建筑文化之一,在过去,建牌坊是为了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的,但是该县的牌坊群却没有真正体现牌坊的古老文化诉求,而是随便在牌坊上撰写一些楹联,更为关键的是,该县有传统楹联文化的基础,但是却让全国各地的书协主席自我做主撰写楹联,结果导致水土不服,泛泛而谈,根本没有体现当地的文化实际,这样的牌坊群没有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灵魂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牌坊群虽然数量上在中国境内首屈一指,虽然个别牌坊的个头也能独占鳌头,虽然鳞次栉比,气势恢宏,但是造型单一,不断重复,不过是集群放在一起,一些有历史文化素养的当地人看上去总感觉不对劲。说是继承传统,体现传统文化,展示当地的文化底蕴,可是牌坊摆放的方式却和古人大不同,全国各地建于古代的牌坊群,它们都是横跨道路,看起来如同层层门楼,而该县1.7公里长的牌坊群,全部都建在街道的一边,一字排开,丝毫没有体现传统牌坊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实在让人贻笑大方。

  不仅如此荒唐,既然要体现牌坊的传统文化底蕴,那么就应该彻底让传统文化来说话,符合传统文化的艺术归置和规律,而不应该体现长官形态的文化意志。相反,牌坊群仿佛也成了地方领导签名留念、卖弄风雅和名垂青史的好地方,于是不管书法写的好坏,传统文化素养怎么样,一个个官员的墨迹登上了牌坊群,竟然一些官员在不懂书法和传统文化常识的情况下,弄巧成拙,将古楹联弄错,将书写方式搞错,而当地的书协和有关文化专家对此却失去了话语权,一切都由领导说了算,对于一些领导的书法错误也只好为了面子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以讹传讹,任凭成为老百姓的笑谈,这样的弘扬传统文化不过是糟蹋传统文化,影响政府的文化公信力。

  该县败笔的牌坊群,再次警醒公共文化建设: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不可以无中生有,不可以生搬硬套,不可以胡乱人造。历史文化的开发需要历史专家、文化专家、古建专家。而且要尊重这些专家。千万不能用长官意志来代替专家的意见。不能想当然拍脑袋,更要少一些自上而下的命令,多一些来自基层和市民群众的自主创新。文化建设和管理不能"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拍屁股走人",最终留下文化的烂尾工程。

  一座又一座高大上的人造文化场所,不伦不类,误人子弟,可能来自硬性的规定,也可能来自长官意志,可能是与其他城市攀比的结果,也可能是某个节庆的产物,惟独不是当地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都需要反复的论证,需要充足的数据支持,更需要详细的可行性调查。对一个城市而言,居民的文化素养、欣赏情趣,有多少喜欢传统文化的受众,有多少音乐听众、美术观众、话剧爱好者和戏迷,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文化需求量等等,都是建设文化场所时应该掌握的市情。

  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但要对现时文化状况、文化环境有准确的把握,还要从未来的城市发展考虑:观众欣赏趋向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社会的文明程度可能会有哪些提升、居住环境的改变会对文化消费产生哪些影响,如果缺少这些调查和思考,文化设施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可能与城市居民生活处于极不协调的状态。

  公共文化设施,从规划开始就要将文化设施当作文化来建设,只讲新城面貌,只图建筑的炫目,甚至连相关文化部门和艺术家都没有介入,结果,建成后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水平格格不入,终于成了摆设。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投入的浪费,更造成了文化的消弭,

  当附庸风雅的时候多,真正体现高雅文化内涵的少,当摆设的时候多,应用的时候少,当政绩炫耀的时候多,为大众文化服务的时候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能为了领导的爱好和城市而建设,而要为了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