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江西:生态环境顶呱呱

03.03.2015  13:51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媒体民生调查活动,3月2日,央视财经频道首发《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国民大数据。就生态环境优先改善啥这一问题,大调查发现,民意直指空气质量。透过微信朋友圈,以及微博里快速扩散的一张张大美江西的图片,可以看出,生活在江西的人们,对江西的生态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满意之中有些自豪。

  为什么江西的生态环境能保持得比较好?这里,本报带你透过一组组数据以及一项项实际举措,让你感受作为生态文明示范省的江西,生态环境到底好在哪。同时,本报呼吁市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呵护这片蓝天。

  生态

  我省国家级生态乡镇达228个

  目前我省已累计创建

  ●国家级生态县5个

  ●国家级生态乡(镇)228个

  ●省级生态县(市、区)15个

  ●省级生态乡(镇)599个

  ●省级生态村610个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

  ●省级自然保护区36个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国前列

  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江西生态创建情况如何?

  记者了解到,继婺源县、靖安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验收,实现我省国家级生态县零突破后,2014年,我省浮梁县、铜鼓县、湾里区又通过了国家生态县验收。

  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新成果。2014年,广丰县铜钹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婺源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井冈山、齐云山和阳际峰三处保护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和示范项目通过国家评审。上饶五府山等7处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减排

  对99家单位发出减排预警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下降1.96%

  氨氮排放总量 下降3.20%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下降4.18%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下降5.31%

  减排,是决定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了解,经环保部核算,2014年,我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这一沉甸甸的成绩如何取得的?一方面,形成了责任明确、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我省综合采取警示预警、约谈提醒、挂牌督办、通报批评、媒体曝光、行政处罚、区域限批、一票否决、行政问责,以及在资金、项目、政策方面给予倾斜等“9+1”措施。2014年对2个设区市和8个县(区)实行了“区域限批”,对99家单位进行了减排预警,对58家单位实行了挂牌督办,对17个县(市、区)政府进行了减排约谈,对25家问题突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媒体曝光。

  此外,2014年,全省共投入资金20.3亿元,全面完成49个国家减排责任书项目建设。投入资金81.5亿元,全面完成385个省重点项目建设。

  治污

  去年淘汰燃煤锅炉835台

  我省通过重点整治

  ◎城市扬尘污染

  ◎机动车排气污染

  ◎工业企业污染

  控制PM2.5雾霾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的力度如何,也决定生态环境好坏。

  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火电机组脱硫脱硝责任书项目全部建成,全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共15.8万辆,淘汰燃煤锅炉835台,均超额完成煤炭淘汰任务。

  空气

  2月南昌22天空气质量优良

  与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对应的,是城市空气质量。数据显示,2014年,南昌市有294天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值得欣喜的是,今年一开年,也就是1月份,南昌市空气质量更是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在全国74个城市中位列第16位,比去年同期前移13位,省会城市(直辖市)中排第6位。而刚过去的2月,虽然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尚未公布,但可以看到,28天中,南昌市仅有6天为轻度污染,其余22天均为优良天气。

  监管

  否决不合环保要求项目百余个

  环境监管力度如何,也决定生态环境的好坏。据介绍,我省在环境监管方面,加强对污染源头的监管,从严审批乐安河流域沿线、“五河”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内的建设项目,从严把好铅蓄电池等涉重项目环评审批关。

  数据显示,2014年,省环保厅累计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百余个。同时,充分发挥排污收费杠杆作用,促进企业治污减排,2014年全省共征收排污费8.88亿元,宜春市、南昌市、赣州市、九江市、上饶市排污收费规范且及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去年全省共立案处罚1739件,处罚金额1.5亿元,并依法移交司法部门处理环境违法案件2起。

  呼吁

  呵护这片蓝天 从自身做起

  作为中国报业30强、江西省发行量最大的报业,为了呵护我们生活的这一片蓝天,本报也一直在鼓与呼。2013年底,本报持续关注的“省城扬尘污染空气”报道,引起市民的共鸣,也得到了省市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正是从那时起,南昌市环保局与南昌市建委、城管委等部门,至今都在联合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污染专项治理活动。也正是如此,南昌的建筑工地扬尘得到极大改善,最近一期的10个建筑工地扬尘监测,全部都达标。

  还有去年10月13日,南昌遭遇当年最重“霾祸”,本报联合南昌市环境监测站,在南昌周边农村“侦测”乱烧秸秆。正是那次“侦测”,发现乱烧秸秆不仅造成PM数值“爆表”,还直接导致激光大气微尘分析仪死机“罢工”。此外,还有春节前,本报联合南昌市环保部门,对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影响进行现场实验。

  呵护这片蓝天,本报一直在行动。这里,本报呼吁市民,从自身做起,让江西的生态环境能持续叫好,这是每一位江西人都应尽到的公民责任。作为公民的我们,尤其要参与到大气环境的保护当中来,选择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少开车,多走路,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因为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了,才能有助于形成一种治霾的良好社会氛围。在保护环境上,我们一起从点滴做起,你准备好了吗?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陈艳伟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