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爆炸损失惨重 企业责任险投保不足

19.08.2015  11:31
原标题:天津爆炸损失惨重 企业责任险投保不足

一、舆情综述

本期,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造成的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引发媒体关注企业与民众的保险意识。国际金融方面,人民币连续三天大幅贬值,专业人士对其后续走势及影响展开探讨。国内,银行发布《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舆论对此新规褒贬不一。此外,多家媒体注意到银行业正在加强风控,通过下调配资杠杆等方式保障资金安全。

二、热点解析

1.天津爆炸事故损失惨重 显示企业责任险投保不足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导致重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险公司正在兑现已承保的各类保险合约。由于爆炸造成的损失特别重大,哪些申报符合保险公司承担的范围,成为业内近期最关注的话题。据报道,爆炸地点周边多个居民小区房屋受损,数千辆停放在天津港仓储场内的汽车被损毁。业内初步预计,这次爆炸事故涉及的财产保险赔付数额巨大,可能达到100亿元。

【舆论观点】媒体估测,天津港爆炸事故是今年以来国内保险市场最大的理赔案,对承保相关责任险的保险公司乃至整个行业都会造成冲击。可能涉及赔付的险种包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险、企业财产保险、企业环境污染责任险、货运保险、公职人员意外险,以及受灾居民投保的寿险、意外险、家财险和车险等。实际赔付情况由企业投保协议的具体条款决定。值得注意的是,迄今没有保险公司确认受理发生爆炸事故的瑞海国际公司的财险赔付。业内人士分析,保险机构对于承保危险化学品仓储公司非常谨慎,不排除瑞海国际根本没有投保的可能性。

由于本次事故使与爆炸企业无关的机构和个人蒙受巨大损失,舆论围绕第三者责任险展开讨论。虽然事故实际损失和赔付金额尚难估算,业内人士担忧涉事企业即使购买了第三者责任险,保额也远不足支付实际的财产和人员伤亡损失。对比国外,企业和绝大部分政府都会投保范围广、额度高的第三者责任险,若出现任何对第三者的伤害,都会由保险公司来赔偿。专业人士建议政府汲取事故教训,推动企事业单位强制投保相关责任险的立法。

【舆情解读】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除了暴露出企业的安全隐患,也显示居民保险意识仍然薄弱,特别是对投保家财险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普通民众的印象中,房屋及屋内私有财产被盗、被毁都是小概率事件,涉及房屋的财产险极易被忽视。这次事故让人民意识到,家财险、房贷险等险种具有较强的保障功能,能够避免自行承担意外事故造成的巨额财产损失。当造成伤害的责任方缺乏赔偿能力,政府的财政补助也不足以支付家庭灾后修复的开销,保险公司的赔付便尤为关键,可使家庭财产损失降到最小。

2.人民币汇率主动贬值国际舆论担忧货币战

8月11日央行发布公告,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此后人民币中间价自6.1162开始大幅下跌,连续三天累积下跌2848点,跌幅4.66%。央行声明,中间价如此大的贬值幅度是对过去中间价与市场汇率的点差进行的一次性校正。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中央银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舆论观点】国内媒体普遍认同人民币主动贬值的做法。《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尽管央行对于中间价定价机制的调整让市场颇为意外,但业内的共识是,中间价定价机制的调整是在正确时点做出的正确选择。目前,全球非美元货币普遍贬值;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出口明显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在对人民币加入SDR篮子货币进行考察。多种因素叠加,使得改革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既有助于国内经济转型与调整,也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

境外媒体特别关注人民币突然贬值对国际金融的影响。英国《金融时报》称此举“震惊了全球市场”。尽管业界公认人民币值目前面临下行压力,国际舆论担忧,人民币贬值可能会引发各国争相降低币值的货币战争。对华持强硬态度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特朗普(DonaldTrump)接受CNN采访时称,中国让人民币贬值对美国将是“摧毁性的”。另有媒体援引巴克莱银行战略分析师的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如果趋于市场化,将意味着更大幅度的贬值,这将给和中国货币紧密相关的其他币种增加贬值压力。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也认为,包括日元在内的亚洲国家货币可能会相继对美元贬值。

人民币汇率暴跌之后,新浪财经的调查显示,约58.6%网友认为人民币汇率已经发生了趋势性的反转,24.2%的网友认为没有,剩余17.1%的人选择不能确定。此外,77.5%的参与者认为年内汇率波幅会继续扩大,11%认为不会,11.5%的参与者选择不能确定。至8月17日上午,有4280人参与投票。

【舆情解读】央行此次大幅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收获了较为正面的舆论反馈,但其对提振经济的实际作用仍需较长时间才能生效。国内外舆论认为人民币本次下调币值虽突然,但调整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并且看好人民币向真正的浮动汇率制改革。反观人民币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由于国际贸易合同具有一定的提前性,本币贬值对出口的刺激短期内无法充分体现;而对于有离岸美元债务的企业,则是巨大的打击。用人民币收入来偿付海外贷款的航空业首当其冲。房地产、矿产类企业通过海外发债融资,也会因人民币贬值利益受损。

长期来看,人民币根据市场波动实行浮动汇率制是大势所趋,人民币将进入双向波动的状态,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须加快做好应对汇率波动的准备,对冲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

3.央行拟规范小贷公司 舆论解读新规利弊

8月12日,央行发布《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旨在规范小贷公司及没有明确监督管理部门的其他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明确央行对经营放贷业务实行许可制度,并对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组织形式和名称、高管任职条件、注册资本要求、申请许可程序,跨区经营审批、重大事项变更审批以及解散和破产、撤销等事项作了规定。

【舆论观点】业内人士认为,《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出台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有利于规范小额信贷市场的发展,统一监管标准,监督处于灰色地带的放贷活动。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发展是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条例》正式赋予地方政府监管权,这或将打破原来监管责任不清的混乱局面,实现“谁批准、谁监管”。

同时,专家指出《条例》也存在较大的不足。《条例》规定除依法报经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许可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这就把民间借贷排挤在正常发展轨道之外。在规范小贷公司等机构放贷业务的同时,扼杀了民间自发的融资行为。这与民众的期待存在很大差距。

【舆情解读】近期,监管层密集出台一系列规定,规范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民间金融活动。这些新规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整体而言,舆论对在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保留创新空间的规定十分支持;而对限制民间金融业务、维护银行利益的政策反应消极。金融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血液,在监管的同时应预留符合常理的变通的余地。民间对新的规章是否能旨在有效祛除行业积弊,还是为了保护某些机构的既得利益,常有一目了然的判断。

4.多家银行下调证券杠杆比例开启风控模式

8月初,光大银行将单账户股票组合类结构化优先级投资杠杆比例调整为不超过1:1。近期又有国有大行和多家股份行下调资金杠杆。多家银行针对单账户组合类机构化产品、定向增发、股票质押回购类产品的配资杠杆已降至1:1,仅少量特殊业务可达1:1.5。

除了降杠杆,银行亦在其他涉及二级市场业务上加强风控。据《证券时报》报道,多家银行近期再次下调了股权质押率。本轮大跌前后,大部分银行和券商都将中小创类公司的质押率调低至30%,主板公司则基本维持在40%-50%之间。

【舆论观点】媒体观察到,本轮股市调整以来,在二级市场配资业务中份额最大的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已多次调整其配资报价和风控要求。目前银行业对股票配资业务都很谨慎:有的直接暂停;有的虽未暂停,但是新项目较难通过审批,而已有项目的配资比例也在收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近期下调配资杠杆并非银行业的普遍现象。在股市大波动之后,各家银行普遍采取的措施是提高风控标准,并未选择下调杠杆比例,现在银行杠杆比例普遍为最高1:2。

银行业下调证券杠杆比例既有利于风控,也有利于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业内人士指出,前期股市下跌,不少银行的二级市场配资业务触及警示线或平仓线。近期市场仍不稳定,银行业由上而下降杠杆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控风险。专家认为,银行的资金如果大量投向二级市场,对实体经济将有很大消极影响。因此,监管部门应引导银行避免把资金投向泡沫区域。

【舆情解读】今年上半年A股的暴涨使得各路资金踊跃入市,一向传统、保守的银行业也大举参与到二级市场的配资业务中,虽有机会大举获利,但也加剧了市场的波动。银行虽可采取特定措施使得在股市中的资金获得优先保护,本轮股市动荡应让银行的股票配资业务更加谨慎,有利于资金回流到经济发展中更需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