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太平间变“宰人间”监管去哪儿了?

03.04.2014  19:03

  太平间是死者火化入土前的必经之地,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医院和殡仪馆的太平间却发生异化,从宁静之地变质为“扒活人一层皮,发死人身上财”的圈钱宰人之地。“要看最后一眼,先交2万元押金”、“不买贵的,就是不孝”,种种乱象背后,凸显政府的监管漏洞和基本公共服务缺位。(4月3日《新京报》)

  亲人死亡,亲属瞻仰仪容,凭吊一下已是最后的要求,被一句“交押金”难倒的贫穷汉,何其可怜!这让我想起过去探监要打点狱卒的情形,或许,“交押金”只是收费的前奏吧,咋就不懂“行规”?打点一下,通融通融,不就可以进去了吗?见利忘义到不顾人类的底线情感,这是何其冷血!

  但是鬼魅登场,总有其道理。比如没规没矩,无法无度。然而现实是,我国不仅有《殡葬管理条例》,也有《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其中都对殡葬行业乱收费、漫天要价行为做出了明确限制。“对于低收入者,基本服务收费有减免和补偿”,连看一眼都有代价,监管到底去哪儿啦?“对殡葬服务收费标准和殡葬用品将一律实行价格公示体系”,《意见》写得何其明白,可如果真有消费“菜单”可查,何至于随口开价?甚至都已经用人心中最看重的孝道来绑架消费了,都还不知情,又何来查处并“严肃”?

  记得当年“挟尸要价”被曝光时,有关方面胸脯拍得山响,信誓旦旦说要加强监管,可监管了几年,却将殡仪馆监管成了这般模样。媒体一曝光,就表态,事情一过,管理与服务随即退场。于是再曝光,再表态,似乎在某些人眼里,“常态化管理”就是“常态化表态”。当人们彻底失望了,审丑疲劳了,能做救命稻草的,就剩下媒体了。媒体再“威武”强大也只是监管之一途,民众凡事找媒体,这恰恰表明,监管的银样镴枪头本质。法治国家的正常秩序,需要法律维护。一面是媒体睁大眼睛,一面是监管呼呼大睡,都不同程度地帮助商家炼就了百毒不侵的护体神功,幸也?悲也?

  道德失范,源于监管失灵,监管失灵,源于对殡葬公益性认识模糊。都说“公民生有所养、死有所安”是国家职责所在,如果还承认这个,那么,殡葬服务的公益性就不能被弄丢。当公益事业变成了纯粹市场行为,被市场收买,就很难避免这种张口就来的“私人定价”,而这,显然是对殡葬公益性质的扭曲。殡葬服务中存在的乱收费、瞎要价行为,正是殡葬公益性与市场化博弈惨败的结果。

  殡葬产品和服务,只有坚守公益,才能保障百姓平等均衡地享受服务。要完全实现公益化,就不能交给市场,必须从目前亦官亦商的模式中剥离出来,彻底告别殡葬中介的“一条龙”“包干”模式,政府不仅要管控,更要全程参与,而不是“只管一段”中途退场。试想,如果能将全程纳入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明码标价,任人选择,“太平间”变“宰人间”的土壤就被铲除了,“死不起”的常态一旦被连根拔掉,殡葬服务的种种收费乱象还能恣意丛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