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苦太累无人愿学 泥工面临断档 不久的将来谁来盖楼?
5月15日中午时分,在吉安县万福镇井头村,数名脸色黝黑的泥工正在垒院墙。他们之中,没有一个80后或90后,年纪都在40岁以上。
数名泥工均感叹,泥工的活比较苦,年轻人不愿意学,不久的将来,泥工或许会面临断档。
工资涨了泥工还是难找
在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年轻人都会选择学一门手艺谋生。那时学会一门手艺,不仅是谋生手段,还是找对象时炫耀的“资本”。
在农村,人们所说的手艺,通常指泥工、木工、篾匠。即使在当时,农村年轻人最爱学的还是木工、篾匠。因为木工、篾匠在室内干活,不像泥工一样,工作时要经历风吹日晒。
泥工郭民根42岁,从事泥工20多年,一双手到处开裂,人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
在他看来,泥工太苦了,冬天刺骨的寒风冻得人发抖,夏天又要忍受烈日的煎熬。
让泥工稍感欣慰的是,这些年,泥工的日薪多次上涨。在吉安,泥工日薪已达到180元左右,而在南昌市城区干活,日薪已达260元,“虽然辛苦些,但工资还可以”。
郭民根说,现在的泥工不愁没活干,有时他承包了小工程,需要一些泥工,但往往难以找齐。一些村民要建房,找泥工也成了一件费力的事。
70后成建筑业主力军
记者发现,40岁至60岁左右的泥工占了绝大多数,建筑工地上鲜见年轻人的身影。
工资高,用工的地方也多,但年轻人还是不愿学这门手艺。郭民根所在的麻塘村,是一个有着1000多人的大村庄,村里有20多名泥工,绝大部分是70后,80后只有3人,90后一个都没有。
在一些城郊的农村,泥工更少。南昌市经开区蛟桥镇更生村400多人,原来有两名年纪较大的泥工,现在也改行从事花草种植了。
不仅没人愿意学习泥工这门手艺,更加严峻的现实是,一些本来从事这一行的年轻人都陆续改行。吉安县大冲乡泉溪村的杜四军,原来也从事泥工,且手艺过硬,前些年他也收起了那把泥刀,进了宁波的服装厂。同村的杜建华本来也是泥工,后来也去了厦门打工。
年轻人为何不愿做泥工?记者采访时,有人说泥工又脏又累,也有人认为不体面没前途,怕别人笑话和嫌弃。
另外,在城市从事泥工,大多是流动式的,虽然日薪高,但老板不会为泥工交任何保险。
20年后谁来盖楼?
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是生存型,那新生代农民工则正向发展型转变。这一转变带来包括泥工在内的一些工种面临断档等新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高薪之所以吸引不了年轻人从事泥工,是因为城市还没有给予这一特殊工种应有的尊重,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没任何前途的行业。如果泥工稀少,只能靠不断推高工价去吸引更多人加入。
如果没有新生代的泥工加入,可以预见的是,10年或者20年以后,泥工将出现断层。
对于后继无人,郭民根很忧心:“20年过后,70后泥工都在60岁以上,这些泥工中的主力军一旦干不动了,谁来建设高楼大厦?”
省社科院专家认为,年轻人不愿从事日薪较高的泥工只是表象,本质在于岗位不稳定,缺乏稳定的权益和社会保障。关键是要有法律和政策做支撑,让每一位从业者干得放心,活得舒心,生活更安心。(杜金存)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