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舆情综述:国企改革圈定“1+15”体系重组潮将再现
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对此,工信部罕见地在官网上连发七篇解读。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还前瞻部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智能制造会给制造业带来“两提升、三降低”:“两提升”指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制周期大幅缩短,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点评:
舆论认为,《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战略和战术的一个行动计划。《第一财经日报》指出,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特别是在创新、智能制造等方面,将促进企业更大程度的发挥创造力。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产品、发展转变将会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信息,而这也可成为企业通过宣传提升企业形象的时机。企业在智能化创新方面的宣传,不仅成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的印证,也进一步宣传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方向和远景。
国企改革圈定“1+15”体系重组潮将再现
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抓紧推出一批激活市场、释放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改革新举措,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
点评:
除客观报道相关内容外,媒体对《意见》进行了解读。《经济日报》指出,国家对新一轮国企改革所寄予的厚望,并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上海证券报》认为《意见》的最大亮点在于完善国企改革相关制度的特征明显,其中提及的 “1+15”体系为官方首次亮相;同时,关于“制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这一新提法值得重视,资本市场在央企整合中的作用将愈发彰显。
在专家眼中,《意见》的落实更为重要。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表示,改革的路线图已明确,当务之急是制定一张细致的时间表,各项改革的红利能否有效释放,关键在于落地生根,产生实效。
在网民舆论场中,央企重组情况成为重要的关注点;同时,网民更关注由此带来的投资机会。
总体来看,舆论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央企重组的舆情关注热度持续升温,将在未来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此外,出租车改革、价格改革、环保改革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也将倍受舆论关注。
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成品油升级方案
据新华社5月18日报道,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方案》,对我国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速”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作出明确部署。但由此带来的成本补偿和质量保障等问题,无疑是决定升级行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
国家此前已明确,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质量升级后的成品油价格。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3年9月公布的标准,各地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至第五阶段时,每吨分别加价170元和160元,折合每升油加价不足1角钱。发改委此前已明确,在这一加价标准中,石油企业约承担三成左右的成本提升,其余由消费者承担。
此次油品质量升级“提速”方案,不仅涉及车用汽柴油,还包括普通柴油。普通柴油主要适用于拖拉机、内燃机车、工程机械、船舶、发电机组等压燃式发动机以及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等。
点评:
在成品油升级的过程中,舆论自然乐见由此带来的环境优化现象,只是更为现实的成本问题也影响着舆论的导向。在历次的升级舆情中,“谁该承担成本”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而这也将在更大程度地影响着网民的意见倾向。
对于成本的问题,公众与油企各执一词。公众认为央企具有平衡民生的社会责任,应由央企承担全部或大部分;央企则认为成品油作为商品,升级导致成本上涨,按照市场的逻辑,增长的成本应向终端市场传导。而媒体报道对公众的意见传播较多,企业观点也有所传播,但声量明显不如前者。
在严峻的环境面前,公众和媒体对成本问题也会呈现较为宽容的态度。首先,本次上涨的成本并不高,每升油加价不足1角钱,这并不会对车主造成严重的负担;其次,环境的优化将让全民受益。
然而,油品升级也存在一些舆情隐患:一、成品油供应不稳定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导致媒体误读,引起“油荒”质疑;二、价格波动更显敏感,价格为最直接的感受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不符合规定的涨、跌更易引起舆论关注;三、企业过度宣传自身承担的责任,易引起舆论反感。
央企落马高管账单:中石化原总经理8亿赞助上海F1
在中国电信通报包括公款吃喝、高消费娱乐活动在内的违纪违法问题之后,引起媒体的关注,并对央企高管贪腐问题进行了梳理。5月19日,《新京报》刊发“在企落马高管吃喝玩乐高消费清单”一文,文章指出“腐败分子出手阔绰者不在少数,违纪的央企高管都曾打着‘工作需要’的旗号,频频上演‘不落腰包的腐败’”。
文章列举了央企落马高管的种种违纪违法现象,包括公款宴请、公款出国出境旅游、爱打高尔夫等行为,涉及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核、中海油、中国电信、中粮、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
点评: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新京报》为源发信息源,但凤凰网等网络媒体在转载过程中,将标题改为“央企落马高管账单:中石化原总经理花8亿赞助上海F1”。网络媒体的报道突出了高管的具体行为及企业信息,使信息具有更强的传播性,同时也对央企形成了更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腐败事件,央企的应对策略捉襟见肘,这取决于三方面:首先,公众对腐败问题深恶痛绝,使得此类信息一出即得到网民“一边倒”地斥责声。其次,央企的表态、回应不易得到舆论的认可,即便传播相关信息,往往数量较低,难以达到让公众加深了解信息的程度。第三,部分典型行为将被媒体多次提及,特别是在综合性报道、盘点性报道中,会有所提及,再次伤害企业形象,增加危机应对的难度。
对此,央企的解释、表态可以起到平抚公众情绪的效果,但收效有限,增进公众对企业成绩的了解或可改善负面舆情环境。央企可通过加强正面宣传力度的方式,宣传自身的业绩、贡献等,即可从侧面回应腐败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还可增进公众对企业的了解程度,稀释负面舆情的影响力度。
中储粮湖南公司遭举报:转基因菜油混入临储库
继两年前被曝出进口转基因菜油流入下属国储库,前不久使用陈粮替新粮事件后,中储粮又被举报因违规操作致使大笔资金被截留,其委托的多家企业被指使用“顶包”手法进口转基因菜籽油,从中赚取巨额利润。
《新京报》报道指出,湖南岳阳原小港粮库(现中储粮岳阳小港直属库)职工彭青兰持续4年举报中储粮下属公司在托市收购中,与委托企业弄虚作假,购进大量转基因菜油“顶包”流入国家临时储备库。
24日,新华社报道此事的进展情况和中储粮的表态。中储粮湖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资金遭截留一事,是委托企业的蓄意诈骗行为,已于当年8月向公安机关报案,涉案资金已全部追回,企业负责人也已被公安机关控制。对于委托企业用进口转基因油“顶包”临时储备油一事,实际上早在2013年中储粮总公司已向社会进行过公布。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回应称,涉事企业不仅被处以罚款,还被列入黑名单不得再参加以后的临时收储。同时,中储粮湖南分公司一位领导受到记过处分,涉事直属库的正副主任也分别受到撤职和降级处分。
点评:
中储粮员工连续4年举报,让事件受到各方关注;更因涉及转基因问题,再次引发舆论关注。作为一家对中央储备粮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责的央企,出现了“顶包”的负面舆情,指责声音将成为网民舆论场的“主旋律”。
当前,转基因问题仍具有争议性,并具有较高的舆情敏感性,这也使得中储粮承受了不小的舆论压力。据新华社“中国网事”报道指出,价格是油脂企业大量使用 转基因菜油的主要原因,而转基因菜油属于我国允许进口的转基因商品范畴,但从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的角度出发,应加大检测力度,制定相关行业标准。
行业的客观环境为中储粮缓解了部分压力,这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不能因为行业“潜规则”忽视公众的感受,与终端市场密切接触的企业尤其不能忽视这一问题。在本次事件中,知情权成为媒体捍卫消费者利益的“武器”,央企在经营相关产品时,可将涉及消费者知情权、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做到前面,尽可能地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负面舆情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