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今起大手笔降准:最大受益者或将是地产股
“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央行昨日下午5时宣布了这一消息。《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央行官方新闻稿标题出现了“继续普降”的字眼,而今年首次降准的新闻稿中则是“普降”。这个细微变化或许意味着,今后实体经济若有需要,降准则会“继续”到来。
在继续普降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央行还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定向降准措施:自4月20日起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统一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执行较同类机构法定水平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定向降准是为了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
央行此次降准比预料中的时间晚了一点,但幅度却超出了市场预期。
《证券日报》记者查证,央行历史上单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达到或超过1个百分点共有9次。其中最近的1次是2008年12月5日下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中小型金融机构下调2个百分点,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爆发。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98年3月21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一次性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
在今年第二次普降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19.50%下调至18.50%,中小金融机构由16%下调至15%。
截至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24.89万亿元。在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普降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后,理论上可释放资金就超过1.2万亿元。再加上定向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将接近1.5万亿元。
4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有效,加大定向调控和结构性改革力度,在搭配组合运用好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根据需要创新推出针对性强的金融措施,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配合,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认为,自2014年4月份开始外汇占款已负增长,而今已持续近一年,趋势已清楚,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期限与贷款严重错配无助信贷松动。从资金成本的角度,目前银行新增存款的资金成本均在5.2%左右,缴纳高额存准率后,成本已接近6%,导致信贷成本超过工业企业5%左右的利润率。因此降准虽然迟到了但毕竟不能缺席。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这次降准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决策层的底线思维决定政策需积极操作加以应对。降准有利于弥补一季度新增外汇占款负增长带来的基础货币缺口,幅度加大则释放政策信号,体现货币政策更加积极。
今年2月5日,央行时隔近三年后首次降准0.5个百分点并伴之以定向降准。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今年2月份宣布降准消息的同时也强调,“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但昨日央行在宣布此次降准时没有再出现类似措辞。
“我们存款准备金率还有空间,我们的利率也没到零。”央行行长周小川上周六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市场人士分析称,央行本次降准的最大受益者将是地产股。(记者 闫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