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功臣为何失宠:没文化劝皇帝用亡国之君年号

24.06.2015  14:52

  核心提示:太祖立刻命令传赵普晋见,因为当初他拟定这个年号的时候,曾征求过赵普的意见,这位宰相曾经信誓旦旦地宣称,这个年号起得好,不但响亮,而且寓意深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马屁拍得震天响。

  本文摘自:《天津日报》2015年6月15日10版,作者:清风慕竹,原题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器识

  公元973年,翰林学士卢多逊奉太祖之命出使南唐,临回来的时候,他灵机一动,对南唐后主李煜说,宋朝正在编辑一部天下地理全书,其中唯独少了南唐的那一部分。在风花雪月、文辞歌舞上鉴赏水平超一流的唐后主李煜,在政治上基本等于白痴,立刻慷慨支持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卢多逊由此对南唐的经济、人口、地理等形势了然于心,回国后就向宋太祖提出了收复江南之策,北宋很快实现了对江南的统一。这件事让宋太祖对卢多逊刮目相看,同时对于他的政治前途寄予厚望的,还有他自己。

  卢多逊有理由为自己骄傲,他的知识渊博,是正经的科班出身,20岁就中了进士。曾主持编辑《开宝本草》、《开宝通礼》以及《旧五代史》等重要的文化典籍,可谓成果丰硕。或许正是因为对自己的知识太过自信了,举目之下,竟没几个人能纳入他的法眼,其中包括正如日中天的宰相赵普。

  赵普足智多谋,他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始作俑者,也是“杯酒释兵权”的幕后总导演,可以说是北宋建国的第一功臣。可是赵普有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没文化。卢多逊非常看不起没文化的人,这也让他对赵普这样的人高居相位十分不满,他决定用文化这把猎枪,把牛气冲冲的赵普像只鸟儿般地打下来。

  可巧宋太祖虽然军人出身,却酷爱读书,特别是当了皇帝之后,更是手不释卷。卢多逊发现太祖皇帝经常命人到史馆借书,于是就买通了馆吏,每次太祖读什么书,都让他记下书名,然后赶紧也借来此书,连夜通读。博闻强记本来就是他的强项,所以每逢太祖引经据典地问及时事,卢多逊总是对答如流,博得宋太祖的啧啧称赞。相比之下,赵普可就逊色多了,每每答不上来,或是离题万里,因而遭到太祖的白眼,甚至受到毫不留情的训斥。

  公元965年春天的一天,宋太祖因为伐蜀一度受阻而心情不爽,便来到观文殿散心。在摆满宝物的雕螭案架上,他发现一面雕龙镌凤的精美铜镜,背面刻着六个小字:乾德四年铸造。这让太祖十分迷惑,因为乾德是他亲自起的年号,至今才历时三年,这个铜镜上怎么会冒出乾德四年的字样呢?领导的疑惑就是下属的职责,卢多逊此时立刻显现出知识渊博的优势,他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此镜系前蜀所造,因为前蜀后主王衍使用过此年号。但自他使用此年号起,前后不过六年,前蜀就灭亡了。”皇帝亲自研究的年号,竟然有人用过了,而且是亡国之君用过的,难怪如此晦气,这就不单单是个简单的学术问题了。太祖立刻命令传赵普晋见,因为当初他拟定这个年号的时候,曾征求过赵普的意见,这位宰相曾经信誓旦旦地宣称,这个年号起得好,不但响亮,而且寓意深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马屁拍得震天响。当赵普一脸惶恐地赶到观文殿时,宋太祖正气急败坏地手执毛笔狂写“宰相误国”,看到赵普来到面前,劈手就将毛笔向他的脸上挥去,一边画一边怒斥道:“堂堂宰相,疏于文事,坏我国事,罪当何论?你如此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只一会儿,就将赵普弄得满脸翰墨,比京剧的花脸还要花脸。

  初战告捷,卢多逊信心大增,随即便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攻击,按照史书的说法“每召对,多攻普之短”。公元973年,他揭发赵普受贿卖官、包庇抗拒皇命外任之官员等不法行为。太祖对此深信不疑,因为有一天他晚上到赵普家,发现院里有十个瓶子,问其瓶中所装何物,赵普回答是吴越王钱镠所送海货,太祖打开一看竟然是金瓜子。这成了压垮赵普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节度、检校太尉。

  扳倒了最大的政敌赵普,卢多逊如愿登上了宰相的宝座,这是知识的胜利,也是智慧的胜利。就在他备感春风得意的时候,有一个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有人向他道贺,他叹口气说:“我家世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儒生,今天家中突然出了个暴发户,我看不是什么有福之事,如果我死的早,不用看着败家子败家,就算我的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