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校际失衡壁垒 新余市试行学区制改革

15.09.2014  21:01

    新华网江西频道9月15日电(汪辉明 敖卫兵)每年秋季开学前,总是新余四中校长陈晓红最忙,也最纠结的时候。这种情况在今年悄悄发生了变化。“以前我的手机基本上七八月份要处于关机状态,不然没有办法面对。今秋实行学区制改革,找我的上初一的人基本上没有。”陈校长说。

    让陈校长摆脱“择校人情”的纠结正是新余市今年秋季推出的“学区制办学”,将市一中和市二中合并为新余一中学区,市四中和市六中合并为新余四中学区,从管理、教师、教学、考核等层面进行深度融合。

     让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新余城区学校因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原因,导致校际之间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少数几所市属名校成了家长们想方设法追逐的资源,由此引发的择校热难以降温。

    “这次实行学区制改革,就是优质学校带动相对薄弱学校共同发展,今后这些优质学校自己办得好不算本事,而要把兄弟学校都带动起来;优质资源不再为一校所有,而要让学区内的孩子们共享。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新余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打破校际壁垒,搭建校际交互平台,实现硬件设施、师资、课程资源共享,正是这次改革的核心所在。今年秋季开学后,纳入两个学区的学校初一年级将有一半以上的老师来自市一中、市四中本部,其中不乏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等,他们将从初一到初三进行系统完整的初中阶段教学。学区内还将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做到教学同步,统一考核。新余四中校长陈晓红告诉记者。

     改革引来赞声一片

    “过去优质教育资源都沉淀在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点’上,学区制盘活了现有资源,在不用增加太多投入的前提下,达到优质、均衡发展的目的。”市教育局有关专家认为,学区制还原了教育资源的公共属性。

    相对薄弱的学校对此大为欢迎,原新余六中党总支书记林卫告诉记者,原本每年暑假都要烦心的生源流失问题在今年也得到了初步控制,学区制让我们与名校方方面面相互渗透,学校既能够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良传统,又植入对方优良基因,优势互补,每一所学校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实现新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面提升的好机会。”

    “如果不是今年正式启动的学区改革,我家小孩也许没有机会入读四中——这所孩子父母心目中的“热点”学校。按就近入学的话,要去原六中就读,在学区改革进程中,六中成为四中学区毓秀校区,尽管上学的地点还是六中,但任课老师一半从四中调配而来。多亏了学区改革,孩子才能像现在这样享受到“热点”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家长朱莉琴说。

     实现深度融合还需时日

    学区制办学改革不仅使得分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也提升了分校的管理水平,增强其“造血功能”,今年市四中毓秀校区初一新生相比于去年增加了100多人,市一中魁星阁校区以往每年都会流失三分之一的新生,而今年已经有400多人报名。改革效果初显。但要真正赶上本部的脚步,成员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成员校的校长们也心知肚明。

    “学校的‘硬件’设施很容易就能改善,但教学质量才是评价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准,如果要真正提升这项‘软件’设施,那将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市一中魁星阁校区执行校长黎敏告诉记者,目前家长们对学校的期望值很高,为重整市一中魁星阁校区,学校将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学校特色教育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缩小与本部的差距。市四中毓秀校区执行校长胡爱根则表示,毓秀校区将充分利用本部的教学资源,加入全省初中联盟体,加强与各市学校的交流,以后还要经常请本部的优秀教师来上示范课,逐步提升教研水平。而在管理层面,毓秀校区也将启用主校区的年级管理制度,将管理落实到年级,完善校园管理体系。“成员校与本部的差距显而易见,但我们不能只争朝夕,要一步一个脚印,让两个校区慢慢达到统一。”胡爱根对记者说。

    为确保改革成效,新余市充分注重督导检测,已组织相关特级教师等教育专家成立指导组,及时开展评估和监测,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外界监督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