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报》头版头条报道南昌市新建县土地整治工作
2014年10月27日《中国国土资源报》的头版头条以《醉在如画风景里》为标题,用较大篇幅(2700余字)全方位报道了南昌市新建县土地整治工作经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据悉,这是近年来全省各设区市局的新闻报道第一次登上《中国国土资源报》头版头条。
醉在如画风景里
“小平小道”、“西山万寿宫”、“象山森林公园”、“厚田沙漠”……一张张耀眼的风景“名片”,展示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独特的魅力。今天,在新建县的北部,一座现代农场引起了人们额外的关注,这所农场经过8年的土地整治,净增耕地8668亩,粮食总产预计今年将超过5000万斤,这个农场就是成新农场——反映基层国土人的电影《红线》的主要取景地,而袁隆平院士超级稻高产攻坚示范基地也在这里落户生根。
人均种田6亩到人均种田300亩
始建于1955年的成新农场,地处赣江下游、鄱阳湖滨的南昌市新建县朱子港,由南湖和北湖两个垦区组成,围垦总面积5.18万亩,耕地近4 万亩,全为水田。2005年土地整治前,成新农场的农业耕作条件并不理想,全场3万多亩水田主要依靠近5000名农民进行人力耕作。
2005年,南昌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多次到成新农场实地调研,将成新农场土地整治列为全市土地整治重点项目。2005年到2013年的8年间,南昌局累计投入资金6642万元,平整土地6000余亩,改造中低产田2.1万余亩,使农场的耕地面积由原来的3.2万亩增加到4万余亩;改造扬水站2座,新建灌溉站12座,新建农用桥10座,硬化道路2400米,修建机耕道路12万米,新建晒场2.2万平方米。项目覆盖区域全面实现衬砌沟渠排灌,农机作业畅通,农场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科学化、规模化经营,从人均种田6亩到人均种田300亩。
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农场全域复种指数和耕地产出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粮食总产连创历史。成新农场去年做过一个统计:从国土资源部门第一个项目验收到去年为止,仅新增耕地这一项就累计增加粮食产能3550万斤,加上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原有耕地按每年可增产640万斤计算,项目实施后已为农场增加5450余万元,呈现了“粮食总产四连丰,平均单产四连增,职工收益年年高”的景象。
北湖垦区,粗大的抽水机正在向外渠吐出浑浊的水,机器轰鸣。副场长吴泽建指着排灌站旁一顷万碧的稻田说,这里原先是一片洼地,经过土地整治,现在已变成了4000多亩高产稳产农田。
“原来这条排水渠设计是6米宽,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觉得这个宽度在遇到洪涝灾害时也有可能排灌不畅。我们和国土资源部门沟通后,他们马上组织专家重新论证,修改规划。你看现在20多米的排灌渠,任它再大的洪涝灾害,都能及时排完。”吴泽建赞不绝口。
农民工年净收入达到5万元
在成新农场,有几十个来自附近县市的农民工,他们的收入也得益于土地整治而节节攀高。夫妻俩年初来,年末归,高高兴兴带回10万元回家过年的话题常常被农民工津津乐道。
在北湖垦区,记者巧遇了两位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
来自丰城市62岁的朱老汉已在农场工作了4年,他高兴地扳着手指向我们算着他去年的收入:“基本工资每月1200元加上每月90元的工龄补贴,年终奖4000元,产量奖早稻1.3万元,晚稻2万元,产量奖以亩产700斤为基数,产量越高,奖金越多。去年,除去吃用差不多带了4.9万元现金回家过年。再说现在田地整得好,集中排灌,我们耕种起来也方便多了。我老汉60岁了干起来一点不费力!”朱老汉觉得一年能挣5万来块钱,很满足,明年还要来做工。
王大哥年轻,收入应该比朱老汉高,一问他收入,他只是憨厚地笑。他遗憾的也是妻子在家里负责盖新房,没有和他同来。
吴副场长介绍,受惠于土地整治,农场收入大幅提升。为留住外来农民工,他们给予农民工最优惠待遇,不但为农民工解除生产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而且农民工子女在农场子弟上学,得到与职工子女同等待遇,共享9年义务教育。
“袁隆平稻”落地生根
在南湖垦区,一大片农田经过土地整治“小田变大田”,每块15亩,田间排灌沟渠宽窄有致,四通八达。这片垦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袁隆平稻”示范基地就落户在这里。
太阳的余晖透过参天的松树,在宽阔的水泥路上落下斑驳的疏影,一望无际的稻田或青葱,或淡黄,随微风轻轻摇曳。在袁隆平院士超级稻高产攻坚示范基地,一季晚稻正在泛黄,沉甸甸的稻穗低下了头。
2014年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高产攻坚江西成新农场示范基地的硕大标志牌立在稻田边。从标志牌上看出,3个分场的试验基地面积300亩,种植Y两优900、湘两优2号、广两优9号一季中稻,项目实施时间为今年5月份。
望着密密麻麻、沉甸甸的稻穗,除了惊讶外,我们心中还有一个疑问——一株稻穗,到底有多少粒稻谷?为满足我们的好奇心,随行的郭科长摘下一株,仔细数了起来,数字让所有人大吃一惊——450多粒!吴泽建高兴地说,像这样的水稻亩产超过900公斤应该没问题。如果试验成功,我们将在全农场推广,只种一季晚稻,再种一季油菜,那时,不同的季节,两种不同的黄色一定叫人陶醉。当然,我们无意打造万亩油菜旅游基地,能让农场实实在在增加收入才是我们的初衷。
“几万亩的水稻集中收割,难度一定不小吧?”记者问道。吴泽建告诉记者,现在收割的模式是“稻谷不落地”,带有大型存储设备的收割机直接开到田里,收割的稻谷倾倒到卡车上,又马不停蹄地运到烘干机房,之后进仓库或大米加工厂。“我们有3个日烘干300吨的烘干厂,以前费时费人力的传统晾晒观念落伍了。现在,成新农场水稻从生产到收割,大部分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工人一下锐减。”吴泽建说。
成新农场生产的“万家香”牌大米因口感好、绿色无污染,成了各大超市的宠儿,一上市就遭到市民的热抢。
南昌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国土资源、农业、水利部门都对成新农场进行了大量投资,但相对来说,国土资源部门投资最多,项目分布最广。除土地开发和整治外,我们还在成新农场实施了增减挂钩项目,已完成拆旧地块52个,拆旧面积488.17亩,完成土地复垦建设规模479.23亩,新增耕地422.8亩。此举增加了耕地面积,为新建县赢得了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土地开发整治,成新农场符合了大型农业机械化生产条件,产业化示范基地效应明显。”
近日,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定明赴成新农场调研,询问了农场在建设示范园区上还有哪些亟须帮助解决、协调的问题,要求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示范园建设全力支持。
2013年立项的土地整治项目又要开始招投标了,这次涉及耕地面积近1.2万亩,剩下的六七千亩估计几年内也会整治完备,到时成新农场的年生产稻谷能力肯定又会大幅度提升。
夕阳越发西斜,树影婆娑,天空湛蓝,置身于一片淡黄飘香的稻海中,呼吸着田园里清新的空气,农场醉了!我们也醉了!
(本报记者 龙回仁 特约记者 杨国林 通讯员 宋 懿 屈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