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曾勇军:勇作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

06.05.2019  14:03

时值农耕谷雨天,三更勤户已炊烟。谷雨前后,气温快速回升、雨水明显增多。这是农业生产最为繁忙的时节,稻农们开始忙着耕田、施肥、插秧育苗。此时也是曾勇军教授最为繁忙的时间,他正准备前往我校上高“科技驿站”进行科研工作。从博士生导师转换为田间地头的“泥腿子”,曾勇军已习以为常。

江西省主要种植双季稻,种植面积占全国双季稻面积近四分之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输出稻米的唯一省份,我省的双季稻生产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作为江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曾勇军围绕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双季稻生产的农机农艺融合进行了长期地探索,致力于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全力提升我省水稻的产量和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增效和农民增产增收。


农业科技创新,这是我责无旁贷的使命。”曾勇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2004年成为江西农业大学首批博士研究生起,曾勇军就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了双季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了获取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曾勇军和团队老师、学生一起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进行科研调查和生产调研。“一顶草帽、一辆自行车、一瓶水,就是我们户外调研的‘标准配置’。”经过艰苦的科研攻关,研究团队探明了影响双季超级稻产量潜力发挥的关键限制因子,建立了双季亩产1200公斤的定量化动态株型指标,提出了衡量水稻早发、壮秆和强源的技术参数以及精确施氮参数,构建了“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从2008年开始,该技术成果开始广泛应用于我省双季稻产区。至2012年,这一技术在我省累计示范推广1295.9万亩,增产稻谷5.1亿公斤,帮助水稻种植户新增纯收入9.3亿元,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13年,“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解决双季稻机插生产中存在的生产季节紧、秧苗素质差、生育期延迟等技术难题,2008年起,曾勇军带领团队开展了长达7年的技术攻关,开展各类试验150多项,在系统分析江西光温资源变化特征、阐明双季机插稻生育期延迟规律及其生理生态调控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双季机插稻生产关键技术体系”,制订了地方标准和技术模式图,创造了双季机插稻百亩方亩产1335.2公斤的高产纪录,同时在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大力推广该技术。截止2015年年底,这一技术成果在江西累计推广1930万亩,为广大农户节本增收10.09亿元。该技术荣获2016年度江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于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推广运用方面的突出表现,2015年,曾勇军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试验做在农户责任田里。面对新形势,曾勇军及其团队将目光瞄向我国绿色稻米产业,致力于优质稻丰产提质增效生产以及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的开发,在提高优质稻米产量、提升稻米品质的同时保障稻米质量安全、降低人类健康风险,为我国稻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出路。2019年,曾勇军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5年来,曾勇军通过着力创新双季稻栽培中的关键技术,推动双季稻产量和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抒写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奋斗之歌。

 

 

报道:袁甲    编审: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