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性绩效 动了南昌基层医务人员的“大锅饭”

07.07.2015  09:30

  今年,有一件大事在南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之所以说是大事,是因为关乎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收入,也关乎基层医改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奖励性绩效“”了。

   一次灵活的绩效改革

  梁桂秀是新建县西山镇中心卫生院仅有的两名助产士之一,她的工作量几乎全院最大:一年365天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地“做24小时休24小时”,不仅无法保证有规律的睡眠,多年来,她也没有外出旅游过。即使这么辛苦,此前,她每月和院里上行政班、能正常休节假日的同事收入也差不多。

  今年开始,这一“不公平”得以改变。“现在,每个月收入都比以前多了1000元。”6月24日,在西山镇中心卫生院,说起收入增加了,梁秀桂脸上露出了笑容。

  眼下,南昌市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正在“升级换代”。据了解,去年底,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卫计委曾出台《关于基层医疗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提出在核定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余的50%可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据了解,这是一次灵活的绩效改革,《意见》明确,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分配自主权,奖励性绩效工资实行内部统筹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

  新建县也出台了改革办法。此前,该县卫计委、人社局、财政局联合下发了《新建县基层医疗(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试行)》。《办法》规定,自今年1月起,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县财政按月发放,绩效考核奖励则由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方法和考核结果进行分配。“各卫生院的方案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一院一策,只要符合医改要求,有操作性的我们都认可。”新建县卫计委医政科副科长万宝林告诉记者。

   叫好声一片,叫座有点难

  收入增加了,做多做少不再一样,欣慰的不仅是西山镇中心卫生院的医务人员,院长金继业也为此感到高兴。“前几年,年年都有医生、护士说不想在这里干了,为留住他们,我真是磨破了嘴皮。可今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找我说要走的事。”金继业边说边拿出一份《新建县西山镇中心卫生院2015年二次绩效考核情况表》。表上,医院40多名工作人员的打分情况清清楚楚。记者看到,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医德医风几项考核得出的结果显示,梁桂秀分数最高,为99分,因此拿到了1000元的二次绩效奖金,而考核只有80分的人员,就只能得到400元。“我们会对考核表进行张贴,做到公开、公平,大家心服口服。

  新建县绩效工资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县卫生院总支出同比下降19.57%,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79%,人均门诊费用下降10.63%,人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12.9%,预发职工绩效工资同比增长31.26%。

  采访中,多数基层医务人员都为“奖励性绩效”叫好。“近几年,我们的收入就是基本工资加基本绩效,每个月到手约两千三四百元,大家收入都差不多。收入低,又没有考核奖励,大家普遍没有工作热情。”6月24日,南昌一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近20年的医生坦言,“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动力去钻研业务和想办法留住更多病人,对基层分内的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是得过且过。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改变基层医务人员吃‘大锅饭’的状况。”南昌市卫计委基层处处长潘景屏说。

  政策显然是广受欢迎的好政策,但记者采访发现,这一政策目前仍然有些叫好不叫座。据悉,6月上旬,南昌市卫计委召开了相关座谈会,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要求各县区把落实“奖励性绩效”作为基层医改的“风向标”,联合多部门共同用好绩效考核这一“指挥棒”,进一步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

  记者获悉,并不是所有县、区都愿意像新建县一样立即进行绩效改革。有些地方动力不强,因为其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量本身就不高,即使允许拿出收支结余的50%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每个人能增加的收入也有限。“比如每个月给医务人员加50元或100元收入,但却比以前多出很多考核内容,恐怕大家还是一样没有积极性,甚至意见更大。”南昌县一名卫生院院长直言他的顾虑。还有些基层卫生部门管理者想得更多,如果增发“奖励性绩效”,未来财政保障的工资部分会不会缩减,“没办法不想这些,毕竟基层都是靠财政吃饭的”。

   提升基层待遇还需顶层设计

  与上级医院相比,医务人员收入偏低一直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烦恼。这一烦恼甚至成为基层医疗机构多种问题的“源头”:因为收入低,水平过硬的好医生招不到、留不住;没有好医生,治疗水平上不去,病人不愿来;病人少,医生水平和医院发展低位徘徊……这些问题缠绕在一起,就像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导致“小病在基层”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7月2日,南昌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袁兆康分析,“奖励性绩效”的实施在不同地方的确会效果不同。在技术力量相对强、业务量相对大的地方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积极性,但是在一些山区小镇,当地人口不多,还存在许多人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的现象,那里的基层医疗机构收支很可能就没有结余,这样的政策恐怕对他们很难有所触动。“包括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在内的基层医改需要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袁兆康坦言,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和待遇不提高,基层的问题很难解决。“比如说国家全面启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个好的方向,但现在的医学生就业普遍还是想去大医院、好医院。如果经过规范化培训后还是无法进入大医院工作,他们中许多人也未必就会扎根待遇偏低的基层医院,甚至宁可不做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