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评委会被“聂隐娘”烧脑吗
有些电影,注定是要给小众用来秀情怀的,比如《刺客聂隐娘》。
你无法用好看或者不好看来形容它,它是故事片,但你不看剧评,不看人物关系表,你未必能看懂它在讲什么。但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画面真好看,风景绝佳,情致缠绵。我看了一点片花就决定收藏下来,以后用来给女儿解释唐诗宋词,指给她看里面的山川、河流、风起云涌、麦收大地……家国乱世,儿女情长,自有其动人之处。
但是,当我知道台湾电影戏剧协会在“2016年奥斯卡金像奖外语片竞赛”甄选会议上决定:由《刺客聂隐娘》代表中国台湾参赛,我还是小小惊骇了一下:对奥斯卡评委来说,这片子太晦涩难懂了吧。
当然了,评委们都是专业人士,不是我们这种看电影就当玩儿的废柴。我也完全相信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不是用通常的故事性、流畅性、艺术性来判断——而作为艺术品,原本就各花入各眼,没有一概的标准。只是,多年来我们也看过多部奥斯卡得奖影片了,大众也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评委跟我们的选择,还是有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
比如《卧虎藏龙》,这是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我私以为它就拥有了所有获奖元素:情节发展不过不失,打斗画面半真半幻,东方情调不多不少,爱恨情仇一望即知,又隐隐有些中国的禅意诗韵……Bingo,也就是说,既“奥斯卡”——符合美国式审美,又“外语片”——有异国气氛。
但《刺客聂隐娘》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它很中国,但也许更像侯孝贤导演和朱天文编剧心目中的中国,沉默的、隐忍的、大情大圣的。它的故事悠长缓慢,也像两位老师胸中那一段丘壑,要曲折隐现地宣诸世人。它十年磨一剑,不能够当作商品出售,而是作为一种姿态、一种理想,多数观众被忽略了被省略了,又如何能喜欢它?
当然了,参赛是人家自己的事,也说不定评委们就别具慧眼,对《刺客聂隐娘》一见钟情也未可知。只是……我多少有些同情评委们的大脑,为了一部电影而必须熊熊燃烧,这活儿真不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