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忆朱可夫:晚年凄凉 遭遇两次免职风波

27.07.2015  13:14
原标题:女儿忆朱可夫:晚年凄凉 遭遇两次免职风波

原标题:女儿忆朱可夫:晚景凄凉 二战后遭遇两次免职风波

女儿艾拉珍藏的父亲朱可夫的老照片。

艾拉姐妹与父母的合影。

今年5月,朱可夫元帅的大女儿艾拉在公寓,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被誉为“军神”的父亲。

烙印保卫莫斯科

人物小传

朱可夫(1896-1974)

苏联著名军事家,有苏联“军神”的美誉。苏德战争期间,从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一直到最后攻占柏林,朱可夫指挥了苏德战争中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是苏联胜利的象征,深受俄罗斯人民的拥戴和敬爱。

艾拉(1928-)

朱可夫大女儿,法学博士,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在俄罗斯科学院工作,直至退休。

1957年苏共中央委员会全会后,朱可夫回到家,女儿艾拉看见父亲脸色铁青。

好吧,那就撤职吧”。进门后,朱可夫只说了一句话。随后,朱可夫吃了安眠药,上床睡觉,几天之内没有和人交流。艾拉形容,父亲用钢铁般的意志,忍受着这一切。

一代名帅从此退出政治舞台,这是有着“军神”之称的朱可夫,人生遭遇的最大打击。在战后的日子里,因为陷入到政治斗争和复杂的感情生活中,朱可夫晚景凄凉。艾拉跟随父亲遭遇人生起伏,如今亦87岁高龄的她,回望已经胜利70周年的二战,感悟更多。

给女儿取名“开创时代

在苏德战争初期,因德军攻势犀利,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战事相继危急,而朱可夫就像救火队员一样,稳定一处的局面后,又赶往下一个危城。也正是在这一场场的战役中,朱可夫一次次力挽狂澜,成就了他“军神”的赞誉,这就像他给女儿起的名字“艾拉”一样,开创了新的时代。

艾拉家的客厅处处是父亲的“影子”:四面的墙上,挂满了朱可夫大大小小的照片,记录了这位元帅在二战时的光景。

其中,有两张照片最引人注目:一张是1945年苏联胜利日阅兵时,朱可夫骑着白马检阅部队的场景;另一张则是美国《生活》杂志的头版,朱可夫的大头像占据了整个封面。彼时,朱可夫全球闻名,被媒体称为“改变世界命运的人”。

艾拉客气地引导记者入座,老人一头金色的头发,化了淡妆,身着粉红色上衣,仪表庄重,谈吐优雅,像一个历经世事沧桑的老教授。艾拉是法学博士,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在俄罗斯科学院工作,直至退休。

朱可夫给女儿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勤奋。

1896年,朱可夫出生在卡卢加省一个鞋匠家庭里,后来当过学徒,“但他没有放弃自学,夜里常凑近厕所里暗淡的灯光做功课。

艾拉说,父亲出身卑微,但靠着勤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我们家庭,父亲是唯一的崇拜对象”。在“二战”之前,朱可夫便同德国人打了两年的仗,那是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在这次大战中他被提升为下士。

1924年7月,朱可夫以优异成绩考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后来更是进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进修班深造,在学校里,朱可夫以“狂热的、顽强的学习”著称,这为他后来在“二战”中大展身手埋下伏笔。

1920年,朱可夫和貌美的姑娘亚历山德拉成婚。婚后,作为军人的朱可夫经常调动,亚历山德拉坐着马车,不管去哪里都跟着丈夫,因为常年颠簸,他们失去了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因为身体太过虚弱,医生建议不要孩子了。但亚历山德拉并没有听从劝告。1928年,他们诞下一个女儿,这个孩子就是艾拉。

我是迟来的、人们期待已久的孩子。出生时,爸爸已经32岁,妈妈28岁。他们给我起名‘艾拉’,意为‘开创时代’”,艾拉回忆道。

不多年后,极大抱负的朱可夫,便开创了自己的时代。

苏德战争爆发后,列宁格勒首先岌岌可危,前方将领已经讨论要放弃这座名城,临危受命的朱可夫将局面稳定;其后,在几路德军势不可挡的进攻之下,莫斯科危在旦夕,朱可夫火线抵达,组织莫斯科保卫战并取得胜利;几个月后,斯大林又急调在别处作战的朱可夫,“南方形势很糟,德军有可能攻占斯大林格勒”,朱可夫迅即赶往南方……

就这样,朱可夫像救火队员一般,一次次出现在最危急时刻,一次又一次力挽狂澜,为自己赢得“军神”美誉,改变了“二战”走向,最终赢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