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女子教育:女校曾是贫苦女孩的收容所

11.03.2015  01:42

 

圣玛利亚女校的学生在操场上合影。

女学生们依旧烫着精致的鬈发,穿旗袍大衣。

  第三女子中学是现在上海市唯一的一所女中,也是全国保留不多的女子学校。在男女同校、接受同等教育的今天,女中显得特立独行。有趣的是,在一百多年前,第三女中的前身圣玛丽亚女校和中西女中创办之初,女中也是特立独行的——在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讲求三从四德的传统中国,让女孩子抛头露面进入学堂接受教育,是不可思议的。教会女校在中国的历史,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兴起的历史。

  兴起:贫苦女孩的收容所

  张爱玲毕业于圣玛丽亚女校,宋氏三姐妹毕业于中西女中,林徽因毕业于英国教会所办的培华女中……教会女校在中国给人印象与“贵族学校”几乎等同,然而在创办之初,女校却几乎等同于孤儿院、弃婴堂的地位。

  19世纪中期,随着《南京条约》等签订,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初期都在民间传教,但中外文化差异使传教收效甚微。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立学校给年幼的孩子灌输教会意识,并培养本土传教力量,成为传教的选择。

  女校更是成为贫苦女孩子的收容所。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上海的第一所女校文纪女校开办于1851年,起初只有8个学生,都是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抱着“给家里省口饭,也让孩子能活下去”的心态送去。女校的课程针对这些女孩设置,也都是一些生存技能。1855年10月4日,女传教士钟凯琳(Catherine Jones)写给纽约传教会总部的信中,记录了女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内容,其中课程包括使用上海方言阅读四福音书、使用上海方言上阅读和书写课、针线课、绣花课等。教会学校的例行祷告,竟然也是来自美国的女传教士迁就学生使用方言教授。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积淀,到19世纪末,教会女校积累了一定口碑,当地人都知道教会愿意收留女孩,也开始愿意把女孩交给教会抚养。中国男教士也赞同这一做法,女校学生毕业后,可以由教会做媒,嫁给男教士组成基督徒家庭,成为教会信徒来源——圣玛丽亚女校学生与毗邻的圣约翰大学男学生就多有结亲。1888年,圣玛丽亚女校校长黄素娥——一个本地女传教士嫁给了从美国来华传教的圣约翰大学教师卜舫济,二人穿着中国传统服装拍摄结婚照。英俊的卜舫济对黄素娥敬爱有加,“她帮助我了解中国人民最好的品质和特性,对此我无以为报。”这也可以说是年轻教士对中国刚起步的女子教育的极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