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足世界杯)最初的梦想,从未在半路返航

28.06.2015  19:15

    新华社渥太华6月27日体育专电 题:最初的梦想,从未在半路返航

  新华社记者岳东兴 马邦杰

  结束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的12小时后,中国女足姑娘们开始了回国的旅程。回忆起加拿大的这个夏天,对她们而言,都是对最初梦想的一个回报。而在抵达北京短暂集中后,她们将各奔东西,重新回到现实之中——世界杯的璀璨灯光已成为过去,清冷的女超赛场将等着她们继续打拼。

  从梦想回到现实的落差是巨大的,中国队员王霜也承认会有失落感,但日复一日的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她们10多年前选择的这条路,只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她只希望社会和观众不要忘了,在世界杯后,中国女足还在,同样需要他们的支持。

  与所有队员一样,这些平均年龄仅为23.5岁的姑娘们,要比那些读书孩子们在更早的时候,做出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比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才决定未来命运的我们,她们具备超常的勇气。

  当年读小学的她们或许还不知道,一旦选择了专业踢球这条路,无论前途多么坎坷,都将很难甚至是无法回头,她们一生的命运也很可能由此决定。而在目送着弱小身影的女儿,跟着足球教练走向球场的那一刻,也只有她们的家长会在心里充满了忐忑,因为他们更明白选择与命运的重要性。

  “你干吗花这么多钱让孩子受这个罪?”谈起女儿只有11岁时将她送去远离家乡的足球学校学习,任桂辛的父亲任智民有着道不完的辛酸。培养孩子成为一名女足国脚的15年,让他受到亲戚、朋友、小学校长和班主任无数的反对和质疑。都说父爱如山,而任桂辛的父亲,正是用一种深沉的爱,将所有的担心、压力和揪心埋藏心底,只为女儿能够不放弃最初的梦想,这也是所有中国女足的家长们为之付出无数艰辛和勇气的一个缩影。

  更可贵的是,这批女足姑娘们成长的10年里,正是中国女足从高峰跌进低谷的10年,这与她们最初选择梦想时的环境,已有了很大反差。但是,在无数个为了生活放弃初心的十字路头,她们选择了坚持,其中的信念和执着,才共同成就了少帅郝伟和她们自己,也为中国女足在2015年的夏天,吹响了复兴之路的号角。

  “在受伤的时候,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回想起童年的选择,王霜说,自己有过动摇的时刻。但这次能够打进世界杯,打进前八,对她而言,“是给之前那段经历和付出的回报”。

  姑娘们共同的辛酸说明,中国女足的培养体系有待完善。这条路,是应该继续待遇微薄的专业化、职业化,还是应该回归校园,让她们不必过早离家,可以成为从容面对社会挑战的半职业化球员,这需要管理者们的探索。

  但是,她们共同的经历,却同样讲述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没有利益,前途渺茫,不被认可(现在刚有),放弃了女孩子最重要的美貌身材,用尽了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为什么?答案是,只为了懵懂时那个最初的梦想,因为它一直就在那里。这是足以让很多人敬佩的信念。因为很多人没有勇气做到的事,她们做到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