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农遭遇乳业转型阵痛 舆论偏移化解读需警惕

30.06.2015  15:00
原标题:奶农遭遇乳业转型阵痛 舆论偏移化解读需警惕

6月8日至6月14日期间,食品行业爆发多起引发舆论高关注事件,整体而言,负面舆情较上周呈上升趋势。

近期,奶农倒奶事件再次引发媒体关注,乳业转型阵痛成为媒体分析重点,报道通过引用专家发言、说明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等,缓解乳业市场不安情绪。网民则聚焦当前奶业发展,担忧奶业危机的蔓延,主义之争再次涌现。食品安全领域,本周出现了高热度的“僵尸肉”话题和“飞鹤乳业再上‘黑榜’”话题。对于“僵尸肉”销往全国话题,要求加强监管,强化问责,完善法规成为舆论中的主流声音。“飞鹤乳业”话题中,飞鹤的舆情应对方式受到肯定,同时事件促使飞鹤乳业认识到,消除控股企业的舆情隐患,对母公司意义重大。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倒奶杀牛缘于何 舆论聚焦奶农遭遇乳业转型阵痛

2014年年底以来,国内奶牛养殖户杀牛弃养现象频频出现。《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山东、陕西等多地采访发现,由于原奶价格低迷,一些地区倾倒鲜奶、卖牛宰杀现象仍在持续,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

从去年开始,河北、山东等地就发生了倒奶事件,地区也开始不断扩散,并持续至今,近期在媒体的频繁报道下再度成为舆论焦点。奶农无奈杀牛、倒牛奶,本应该是市场经济调节下,牛奶供过于求引起的,但在中国,仍有大量国人通过海淘、代购的方式抢购海外的奶粉。基于此类矛盾,媒体重点从社会背景、经济学等角度分析倒奶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原奶收购价格下跌以及收购标准提升,部分养殖散户的原奶达不到标准,只能被迫倒掉;质优价廉的进口原奶价格不断下跌,对中国国内原奶带来冲击;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有关,更多人的选择境外奶粉。新京报曾在评论《奶农倒奶拷问了什么?》中反省了三点:一是政府是不是更应该主动把伸向市场的手缩回来、不片面追求GDP政绩?二是奶农养殖观念是不是该有新的转变、不再依据传统模式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三是有利于保护奶农利益的价格收购保护新机制是不是该即时推出?媒体也纷纷就国内乳业的转型建言献策,发展大型牧场、提高奶农对企业的议价能力等建议引起业界关注及讨论。

相较于多数媒体深层次解析奶农的杀牛倒奶行为,网民在呼吁政府伸援手、助奶农时,则更纠结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倒奶的区别”,由于公众具有“倒牛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的标志的刻板印象,不少网民对倒奶行为表示了不解,并引申出了主义之争。而在年初,这一主义之争就引发过媒体的大讨论,《人民日报》微信评论文章曾指出,无论发生“倒奶”的市场诱因,还是缓解“倒奶”的政府行为,都没有什么“主义之争”,都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过程,无需大惊小怪。如今,媒体聚焦倒奶问题再次引发舆论关注,主义之争也“重出江湖”,虽然讨论热度不及上次,但被舆论放大的社会制度的讨论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公众经济学知识的缺失,如何引导网民正确认识倒奶行为,避免过度解读同样考验着媒体和有关部门的宣传和引导能力。

2.“僵尸肉”销全国 监管部门难持其咎

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的价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

新华网报道走私冻肉之后,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关注。媒体报道多以“70后”猪蹄、“80后”凤爪、“僵尸肉”等关键词定义走私冻肉,从而使得相关报道在网络中更具有传播性,“僵尸肉”话题甚至一度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榜,吐槽、调侃等言论蜂拥而至。新浪微博中,#走私僵尸肉#微话题被阅读2288.9万次,讨论2.7万条。“@人民日报”发布的相关博文被转发26330次,评论10676条。而在论坛、博客、微信等平台中,网友也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网民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认为“僵尸肉”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泛滥;批评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希望完善现有法规,建立职能问责制度;要求严惩违法走私者。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触碰舆论敏感神经。食品安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极易引起全民关注。近期,媒体相继报道了“江西病死猪被猪贩子长期收购”、“德州金锣肉公司生猪疑似口蹄疫”,累积效应下,“僵尸肉”话题的出现再次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网民愤怒、无奈、不满等情绪交杂,要求加强监管,强化问责,完善法规成为舆论中的主流声音。

走私冻肉如何突破层层的监督,摆上人们的餐桌成为舆论最为关注的问题。绝大多数媒体在分析时都指出,监管失守是重要原因,打击走私冻品需要靠海关、公安、工商、检验检疫等多个职能部门进行配合,然而,看似多部门联合却时常出现“谁都参与、谁都不管”的“九龙治水”,监管执法部门各自为战,责任意识“空转”,处于推诿扯皮状态,导致执法监管不到位。众多网民也开始纷纷批评和吐槽相关部门不作为,工商局、食药监管部门都成为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不满的指责对象,公信力遭到严重损害。

专项活动”成果获认可,建立食品监查常态机制成为舆论诉求。“僵尸肉”暴得大名源于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的专项行动。不少网民就此提出疑惑,一次专项活动就查出了10万余吨,究竟还有多少问题产品流向了餐桌,进入百姓的肚中。要求食品溯源,实现专项检查的常态化,成为民众的一大诉求。

3.遭控股公司牵连,飞鹤乳业危机应对可圈可点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2015年第二阶段婴幼儿配方乳粉专项监督抽检中,检出陕西飞鹤关山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飞鹤关山乳业有限公司和陕西圣唐秦龙乳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7批次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不合格。而此前5月,吉林飞鹤艾倍特乳业有限公司的样品检出氯等营养素指标与标签明示的含量不符。吉林艾倍特、陕西关山都属于飞鹤乳业的控股企业。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奶粉就一直饱受诟病,成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话题。飞鹤乳业此次连续两次进入国家食药监管部门检查中的“黑榜”,在初期引发了舆论的一致声讨,媒体报道强调以“50年零事故”形象示人的飞鹤乳业同样出现质量问题,并且批评飞鹤乳业监管存在漏洞,因为在两起收购中均承诺被收购方保持独立运营,最终导致控股子公司疏于管理而屡上“黑榜”。网民则更为直接的指责飞鹤乳业“赚黑心钱”,并扩散到批评国产奶粉生产企业毫无诚信,坚定了以后都要从国外购买奶粉的决心。在飞鹤乳业做出召回和责令整改的声明后,也有部分网民表示应理智看待此次产品质量问题,认为飞鹤企业是被自己收购的企业所牵累,其迅速回应和召回产品的态度证明其是有责任感的企业。

飞鹤乳业危机应对可圈可点,不推诿和积极补救的行为顺利挽回形象。从飞鹤乳业的应对来看,公司秉着诚恳认错和采取措施补救的态度,得到了不少网民的肯定。首先,及时回应“黑榜”问题,全面召回加停业整改涉事产品。6月23日曝光飞鹤乳业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后,当日凌晨飞鹤乳业就在官网发布公告向公众道歉,并宣布召回相关产品,称“在整改完成并通过相关部门验收之前,关山配方羊奶粉生产线全面停产,不达标,不生产”。其次,没有将责任全部推卸给涉事的收购企业,而是诚恳认错,并且吸取教训,加强对控股企业的监管。飞鹤乳业表示已向关山乳业派驻整改工作组,对其生产管理各环节进行逐一排查及全面整改,并将加强对控股企业在品控及管理方面的管控,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第三,积极利用其他正面新闻对冲“黑榜”事件带来的声誉影响。在“黑榜”事件发酵的同时,飞鹤乳业荣获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颁出的“2014年度扶贫爱心奖”等也获得了媒体广泛的报道,此类正面宣传一点程度上对冲了“黑榜”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