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基金仅243万元 迷你基金:好死不如赖活着?

12.07.2014  17:41

近年来,密集的基金发行以及开放申赎后普遍的大幅净赎回,造就了一波又一波迷你基金。而今年上半年股市表现不佳,在多数基金遭遇净赎回背景下,规模不足2亿元特别是跌破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阵容进一步扩大。

最小基金仅243万元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可比522只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剔除今年新成立基金)中,仅98只主动股基较去年年底实现规模增长,占比不足两成(18.77%),同期有424只主动股基规模缩水,占比逾八成(81.23%)。可比522只基金的整体规模由去年年底的1.10万亿元,缩水至今年二季度末的9638.49亿元,缩水率为12.47%。天相投顾统计则显示,截至6月底,规模低于2亿元即普通基金成立门槛的基金数多达499只,占基金总数的29.15%。在众多迷你基金中,规模最小的10只基金年中净值都不足1000万元,最小的只有243.64万元。

据统计,在大中型基金公司中,国泰和华安各有18只基金规模在2亿元以下,汇添富、大成、广发分别有17只、15只和13只基金规模低于2亿元,海富通、嘉实、信诚、银华和招商均有12只迷你基金,鹏华、长盛、博时、建信和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各有10只迷你基金。如果以规模跌破5000万元清盘底线基金数量衡量,交银施罗德和信诚基金的情况很糟糕,分别有7只和6只基金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国泰、上投摩根和长盛各有5只;纽银梅隆西部旗下4只基金中有3只跌破5000万元。

谁也不愿“吃螃蟹

众多“迷你”基金究竟该怎么办?其实,当基金不再适应市场需求时,清盘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在高度竞争的美国基金行业,基金清盘司空见惯。据统计,2011年美国新成立的共同基金有580只,进行合并的基金有292只,清盘基金达194只。

虽然国内基金公司都知道“迷你”基金可以直接清盘,没有继续运作的必要,但没人愿意第一个“吃螃蟹”,主要是面子上过不去,更担心清盘会对公司品牌造成负面影响。

因而不少公司动足脑筋,通过自购、拉“帮忙资金”等防止产品清盘,但这样的勉强维持让基金公司压力越来越大。前段时期,有公司想起了“改头换面”的方法,通过改变基金类型和投资范围、投资策略,为迷你基金寻找出路。如大成、长盛等对旗下迷你基金实施主动转型,似收到成效。以首只主动转型的大成中证500沪市ETF联接基金为例,该基金于今年1月变身为大成健康产业股票基金,今年一季度出现了一定的净申购,总份额从去年底的5154万份增至今年一季末的7643万份。

尴尬局面等谁打破

不过,转型并非万能药,如果投研跟不上,恐怕转型后规模仍难增长,难逃“迷你”尴尬。如果仅仅跟随市场热点来试图扩充规模,很可能使转型目的落空。仍以大成健康产业股票基金为例,今年一季末刚增至7643万份,但二季度又缩水,年中份额为7113万份。

在欧美成熟市场,对不再受市场欢迎的小基金实施清盘是非常普遍的事。为什么国内基金公司就不能迈出这一步,难道真像歌里所唱“还想再活500年”?事实上,与其让“迷你”基金不死不活地存在下去,或许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后,反而能使公司发展步伐迈得更坚实,“放下包袱轻装前行”,道理都懂,为什么就鼓不起这勇气?因此,市场人士呼吁,清盘吧,“迷你”基金。如果哪家基金公司先行,市场会为之鼓掌。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