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好片名为电影加分有限 影片内容才是关键

31.10.2013  19:05

  最近有一篇网文流传,文中说,在近一两年卖座的国产电影中,其实许多影片都经历过“改名风波”。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最初名字是《情定西雅图》和《美丽有缘》,而《青春派》的最初名字是《不许恋爱的夏天》,更有业内人士称,“如果一部电影能起个好名字,那么它可能会为影片带来20%的票房增益。

  好家伙,20%!如果这话属实的话,估计很多电影公司都会求着这些改名公司给自己改名了,毕竟对于一部投资几千万和几亿的电影来说,改个名字能多挣多少钱啊!

  但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影响最终票房的因素实在太多,就拿我们经常说的剧本吧,很多人都在喊,“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似乎剧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什么样的剧本才是好剧本呢?似乎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举个例子,当初号称电影鬼才的昆汀·塔伦蒂诺曾经拿着《低俗小说》的剧本找奥利弗·斯通征求意见,但后者对于这个剧本颇不以为然,认为其中台词写得婆婆妈妈、冗长乏味。结果《低俗小说》拍成后,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后来奥利弗·斯通好不容易拍摄了昆汀·塔伦蒂诺编剧的《天生杀人狂》,结果却引起了昆汀的强烈不满,认为奥利弗·斯通完全糟蹋了自己的剧本,曲解了自己的原意。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从剧本到导演、摄影、演员等都非常重要,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有可能会影响一部电影最后的成功。再退一步说,即便是一部现在公认的经典之作,也未必在当时的市场上就有票房号召力,这其中,除了在宣传和营销方面的欠缺外,电影的类型本身也在制约着一部电影的票房。

  再说回来电影片名,《青春派》这个名字真的就比《不许恋爱的夏天》好?似乎也很难说,因为前者其实是美国青春系列电影《青春派》的引用,相反后者似乎更加符合中国人文字的诗意特点。比如方文山最近上映的电影取名《听见下雨的声音》,就跟《不许恋爱的夏天》比较接近。好莱坞也有一部假期档的电影《我知道你这个夏天做了什么》也跟《不许恋爱的夏天》有点类似,前者的票房就很不错。

  同样,不管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还是《情定西雅图》,两个名字中都有一个“西雅图”,一看片名,都自然会想起那部经典的《西雅图夜未眠》,而《美丽有缘》则让人想起《电子情缘》和《缘分的天空》(就是《西雅图夜未眠》的另一个翻译名)等经典情感戏。以我看来,孰优孰劣,还真不太好说。

  对于影片的取名,国产电影和以前的香港电影喜欢做加法,把很多的好莱坞电影名字取得花里胡哨的。相反而言,那些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和真正的商业大片,却是做减法,尽量让片名简单直白,让人一目了然。

  比如《教父》、《泰坦尼克号》、《辛德勒的名单》、《独立日》、《星球大战》等,这些影片不管是票房还是艺术水准都有独到之处,影片的片名也是简洁明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多内地录像带上的电影片名中出现了很多“威龙”、“悍将”、“娇娃”之类的字眼,在当时相对封闭的年代,的确在吸引观众走进录像厅观看有一定的效果,但现在回头来看,有些当时的所谓翻译并不一定很准确,比如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很早以前就被翻译成了《未来战士》,前者是英文片名“The Terminator”的直译,后者是中文意译。以我个人观点,我更加喜欢前者,因为“终结者”这几个字更加能够体现出机器人的特点,就像第二部“终结者”中的母亲莎拉说的,机器人不会背叛孩子,不会有情绪,它们勇往直前,直到记忆硬盘被删除的那一刻。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两部《终结者》中设置的未来时空只是一个背景,影片的主题还是“反核”和反抗庸常的体制束缚。“终结者”这几个字要比“未来战士”更加贴近影片主题(当然后者更加有想象空间)。

  回到文章的主题,一个好片名真能提高20%票房?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很难量化分析的结论,无法用另一个片名来进行对比量化分析。这让我想起了美国的一句谚语:在一个卖锤子的人眼中,所有的人都是钉子。卖什么吆喝什么。

  我以为,好片名固然可能重要,但电影本身的质量才是关键,现在的观众越来越精明了,蒙得了一时或许可以,但如果光想着靠一个好片名来提高票房,估计最终会失望的。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