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纪录片如何看待中国? 正在展开的“中国时代”
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
日本纪录片《中国力量》
日本纪录片《中国力量》
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
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
奔腾的黄河,蜿蜒的长城,江南水田,塞北风光,俯瞰的紫禁城,仰视的天安门……这不是CCTV拍摄的中国宣传片,而是韩国KBS电视台制作的7集新年特别企划大型纪录片——《超级中国》。
1月15日至24日,这部纪录片在韩国播出后,引发了韩国国内的极大反响,被韩国观众称为了解中国的“百科辞典”,收视率一度达到惊人的10%。国内网友更是惊呼:“从没意识到,自己的祖国已经如此强大”。
事实上,这已不是外国纪录片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中国。除了浩如烟海的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文物、风景的记录和描绘,近年来,关于改革与巨变中的中国,国外媒体也多有聚焦。让我们好奇的是,外国的纪录片,究竟如何看待中国?
1 中国印象——
经济上的“大块头”
广阔的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曾经是牛类的天堂。最近20至30年,64%的土地却被农民们急切地种上了黄豆。带来变化的主人公,便是世界第一位、每年进口6400万吨黄豆的中国。
韩国济州岛,一个只有北京1/10面积的小岛,每年要迎来286万的中国游客。画面上,免税店里几乎都是中国人消费的身影,岛上90%的高档别墅都被中国人买走。
这是《超级中国》的第一集——《13亿人的力量》开篇的两个镜头。人口众多、购买力强、经济实力雄厚,也是近年来中国给人的第一印象。
的确,13亿人带来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巨大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购买力,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逐年飞速增长,连续两年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低迷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中国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增长引擎”。
《中国力量》说,2009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资本收缩的情况下,中国投放巨额公共资金,扩大内需,投资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让China Money(中国钱)驰骋世界。中国成了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收购了大量企业,中国资金对国外带来地壳运动般的影响。
但这部纪录片同样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止步于巨大的人力与市场。
纪录片描述道,小米、华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功开拓了中国的科技市场,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在美国一经上市,便成为美国股市中最受认可的公司。浙江义乌也不再是廉价小商品的代表,而是通过精良的做工,巨大的产量,广阔便捷的交易平台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商人的投资。
在“大块头”的粗浅印象之外,这部纪录片也逐渐认识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比如,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都呈现在影片中。上海的成功企业家住在自己的豪华别墅中,而甘肃、宁夏等地普遍人均收入较低,亟待发展。
中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引发了《超级中国》制作者的关注:“中国把一些大型制造业,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到西部,转移到丝绸之路,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创造动力。丝绸之路的开发,既有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成长的新趋势。”
“‘一带一路’是世纪性的战略,它不仅能够大力促进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沟通,还会把沿线各个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然后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共同繁荣。” 国家行政学院国际事务与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于军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2 外国眼光——
是谁在引领中国?
“一个华丽的中国时代正在展开。”《超级中国》的旁白说。
去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中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是人群中的一个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
其实,这也是世界上很多不了解中国的国家的“隐忧”。
也正是因为这种与日俱增的影响力,纪录片的制作者们跑遍了美国、阿根廷、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希望从世界各个角落找到看待中国的不同视角。
韩国网民看到节目中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国,纷纷评价“中国太强大了”,“决不能无视中国的国际力量”。
“中国的领土面积、人口规模、投资总量是超级大的,但中国的国家想象并不是做一个‘超级大国’。”于军告诉本报,“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也是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共通,讲究一种包容性的和平共赢。”
有意思的是,时间上跨越了6年3部纪录片,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中国走进非洲”一事。
《中国力量》中,记载了在埃塞俄比亚,举世罕见地由一家中国企业,包揽了一个国家的手机通讯系统建设,在道路不通的穷山僻壤大兴工事;《中国人要来了》中,在BBC记者的带领下,镜头来到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码头,在海港探索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发展;《超级中国》里,中国企业到非洲进行投资,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资源。
这些纪录片都不约而同地指出,非洲因丰富的天然资源、成长中的市场而备受瞩目,被认为是掌握未来世界经济成长的钥匙。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由于经济不景气,欧美企业相继撤出。在当地陷于困境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接连启动大型工程,“中国的存在感与日俱增,企业进军海外势不可当”。
急速前进的中国给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世界提出了一个课题:“中国发展,使得世界变了,世界要寻找与它共存共荣的道路。”
在这些企业进军的背后,是中国政府的大力推进,包括政治、经济层面的战略决策以及其贯彻始终的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
3 世界格局——
正在展开的“中国时代”
其实,在世界眼中,对领导中国的力量一直很好奇。到底是谁在引领这个13亿人的“大块头”,向着世界的“强者”进发?
在《超级中国》的制作团队提供的“深度了解中国的框架”中,他们把镜头对准了领导中国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
镜头里,激动的老同志发自肺腑地说“还是共产党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一切”;农村教室里的孩子小脸红扑扑,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虽然略有些走音,节奏也不太齐,但稚嫩的歌声无比真实。
影片中,几名大学生在班级的组织下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在亲身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及核心理念后,在国旗、党旗下,郑重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已经在家乡工作多年的大学生村官,对着镜头自豪地说:“能在自己的家乡留下自己工作的痕迹,成就一番事业,非常有成就感。”
外国人的眼光还瞄准了中国正在进行的反腐风暴,《超级中国》也为中共反腐的决心之坚决、行动之彻底、处理党内腐败分子绝不姑息的行为“点赞”。
“中国梦的提出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于军说,“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本’思想的传承,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作为领导力量,共产党时刻都在加强自身的建设,丝毫没有放松,中国共产党必须把自己身上不健康的东西解决掉。”
事实上,这种视角,也可以和中国自己拍摄的另一部短片相映成辉——《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近日,这部片子的英文版在网上重新火爆起来,“展现成绩、也不回避问题”的作风,让网友视角为之一新。
在那部短片里,中国一边是“江南风景、长城故宫、耕作农民、高速列车、高楼大厦”,一边是“烟囱、垃圾、堵车、密集人群”;不仅“古老而又朝气蓬勃”、也“快速成长但发展不平衡”,同时“充满机遇却又面临无数挑战”。虽然只有3分钟,但是已经写出了“有成绩、有不足、有梦想、有追求”的中国,也写出了中心宗旨——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一直与你在路上。
4 独到价值——
中国能给世界提供什么?
一个国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事实上,外国也很关心的一件事是,除了经济上的“解决方案”,中国还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纪录片的镜头,这次又不约而同地对准了中国的文化。
镜头闪到2001年——那一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时空变换,2014年2月,在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白日焰火》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及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这已经不是中国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描绘世界末日的电影《2012》中,中国甚至被描绘成了拯救世界的“救世主”;《地心引力》中,中国的空间站,也是世界的“方舟”。
《中国力量》告诉观众,在20世纪,中国演员远赴美国,寻求更国际化的前景。中国的导演、电影制作人也积极走出国门,迈向好莱坞等国际电影平台。然而到了21世纪,更多的导演,如陈可辛、李安等人,将据点放到中国。同时,国内的导演们不断打造全新的电影概念,挑战新的制作模式,力求创造出超过好莱坞的电影。
“毫无疑问,电影人的回归是中国整体国力的提升的标志与结果”,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电影评论家戴锦华对本报说。
在《中国力量》中,香港导演陈可辛在接受采访时反问:“重视文化产业,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会将国家变得更强大。中国的煤炭、钢铁等均为世界第一,电影就不可以吗?”
的确,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经济、军事、外交都位于世界前列的中国,正逐步迈向软实力大国。中国的文化重新回到世界文化格局中,并起着重要作用。
《超级中国》则说,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各国,早已出现了观看中国影视剧和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国的孔子学院也覆盖了各个大洲,其中的学员不论男女,无关老少,都在认真地练习中国的汉字,朗读汉语的发音,领会中国的传统文化。
“强大的市场召唤,并不一定能够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国表达。中国在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差异性。”戴锦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