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瘫痪妻子30年

29.04.2014  18:20
    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然而在吉水县文峰镇盘龙新村,有这样一对年逾花甲的夫妻,丈夫李在灿,个子不高,黝黑憨厚,妻子廖小燕,下肢瘫痪并患有精神分裂症,是一个多重二级残疾人,他们住在一间不起眼的柴火间30多年,虽然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依旧朝朝暮暮相守,演绎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至真至爱的人间真情,一个用生命扛起的守候。          苦汉子娶残疾女,苦命鸳鸯成夫妻          1951年,李在灿出生于金滩镇五团村一个贫困家庭,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13岁时母亲去世,14岁时,父亲又撒手而去,李在灿成了孤儿。为了生计,他开始学种田,又学做篾。1979年3月,经好心人介绍,李在灿来到县造纸厂做临时工。          同是金滩镇的廖小燕,父亲都在县造纸厂工作,虽然家庭条件比李在灿要好,但先天性下肢瘫痪,需终生坐在轮椅上。廖小燕的父亲看到李在灿老实本分,做事勤快,心里比较喜欢他。厂里一个细心的工人觉察到这点后,便有意撮合李在灿和廖小燕,把李在灿介绍给廖小燕。廖小燕的父母虽然心里高兴,但对女儿的终身大事还是不放心,便对李在灿提出了“好好待她”的要求。李在灿条件太差,如今有人做媒,就爽快答应了这门亲事,并承诺:“结了婚,我就服侍她一辈子。”          娶妻的消息传到了亲朋那里,大家劝着说:“李在灿,你可要想好,娶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做老婆会折磨你一辈子的。”对来自各方的冷嘲热讽,李在灿什么也没说。就这样,1980年12月新婚那天,李在灿老家的亲戚提来几斤肉,带上几壶自家酿造的水酒,做了两桌说是婚庆却不像婚庆的酒席,在一间十分简陋的柴火间里,没有张灯结彩,没有彩车鲜花,更没有山盟海誓,李在灿推着轮椅把新娘廖小燕接回了家。          相依相守不相弃,贫寒夫妻有幸福          “我这一生只盖过一床新被子,穿过一套新衣裳。”这已成为廖小燕最美好的回忆。而这新被子、新衣裳还是结婚时廖小燕父亲陪送的嫁妆。李在灿和廖小燕结婚至今已30多年,如今,每人每月230元微薄的低保是他俩唯一的经济来源,贫穷的生活丝毫没有改变,穿的衣服裤子和盖的被子都是亲朋拿来的,平时买菜都是蔬菜,连吃饭的桌子至今都还没有,别人送的一台破旧黑白电视机是家里唯一高档的家当。          日子虽然清苦,李在灿对妻子关怀备至,情有独钟。他定时为妻子洗澡,端屎端尿,洗衣、做饭、买菜,所有的家务全包,白天一做完家务,要么推妻子到外面散心,要么就在家里两个人打纸牌,自娱自乐,消磨时间。晚上陪妻子看黑白电视,两人从未吵过口红过脸,从未离开过两个小时。为了给妻子补充营养,他每个星期买一次鱼,半个月买一次肉,但每次买鱼买肉都不会超过半斤。结婚以来,妻子体弱多病,隔三差五,不是感冒,就是发烧拉肚子,因为行动不便,附近的医生是他们家的常客。有一次,妻子疼痛难忍,被迫住院16天,实施肝囊肿和胆切除手术。住院期间,他日夜守护在病床前,寸步不离,然后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尽管生活极度贫困,但李在灿无怨无悔,廖小燕感到很幸福,她逢人就说:“他是中国最好的老公。”          真情守得幸运眷顾,儿子育成寒门博士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在李在灿的身上得到了应证。          1982年,李佳降生在这个贫困家庭。李在灿时常鼓励儿子,克服困难,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李佳自幼聪颖好学,非常懂事。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非常体谅父亲的苦处,他从不挑食,父亲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对于零食,他无钱沾边。他4岁就上学, 从小学到大学,他都是穿亲戚朋友给的旧衣裳,从未穿过一件新衣服,从未向父亲要过一分钱,遇到困难,他都是自己想方设法解决,没有辅导书,他就到图书馆借,没有学习资料,就向同学借。家里没电,他就在路灯下看书学习。由于家庭贫困,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学校都免收他的学杂费。而他一直都是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的奖学金为他读书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李佳发奋读书,艰辛的付出终于得了回报。1995年4月,获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二等奖,1995年8月,荣获全国初中化学奥赛二等奖,1995年9月,获吉安地区首届陈香梅奖,1997年,荣获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初赛一等奖,1998年7月,被保送到厦门大学化学系就读。后在上海交大攻读博士,2009年12月,在上海中科院研究所工作。          李佳时刻不忘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定期为父亲寄生活费,购买药品给母亲治病。每年还会带女朋友专程回来看望双亲。如今,在吉水,只要一提起李在灿,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大加称道:“他培养了全县最出色的寒门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