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增科率调研组到省政协挂点联系贫困村走访调研纪实

20.11.2018  21:00

● 邹英香

11月13日,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姚增科率调研组在于都县段屋乡随机走访农户。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重大政治任务、紧要民生工程,又是乡村振兴的难中之难。省委、省政府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目前全省仍有87.54万人未脱贫,脱贫攻坚到了决胜阶段,需要全省上下戮力同心,共同推进。

  十二届省政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聚焦脱贫攻坚工作履职尽力。今年首次议政性常委会议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问题破解对策”专题协商,提出系列意见建议。按照省委统一安排,省政协派出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黎川县洵口镇皮边村和于都县段屋乡上塘村。精准帮扶措施是否落实?工作作风是否严实?帮扶成效如何?贫困村能否如期脱贫?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姚增科念兹在兹。

  带着对贫困群众的深情牵挂,11月12日至14日,姚增科率调研组到黎川县、于都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黎川和于都均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黎川县属于非贫困地区,于都县属于脱贫攻坚重点地区。调研组行程上千公里,进园入企、走村入户,看产业、问经营,访百姓、研对策。

  省政协副主席、抚州市委书记肖毅在黎川陪同调研,省政协秘书长汪爽参加调研。

完善“造血”功能,才能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

  12日下午,调研组冒着大雨,趟着积水,来到黎川县洵口镇皮边村调研走访。

  1928年冬,黎川县首个党支部--皮家源党支部在皮边村成立,党支部成功领导发动皮家源暴动,将赣东北与中央革命根据地开辟的赣南、闽西区域联成一片,皮边村百姓为赣西革命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自然、交通等因素制约,如今的皮边村仍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33户88人。经过省政协两年多的帮扶,目前已脱贫24户66人,未脱贫9户22人。

  在省政协等单位的支持下,皮家源党支部旧址被修葺一新。姚增科凝神参观陈列室,查看党员活动室,对皮边村将皮家源党支部旧址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传承好红色基因予以肯定。

  易地搬迁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举措。洵口镇在镇新区规划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皮边等村贫困户47户、107人。同时在安置房周边规划建设了9个黑木耳大棚基地,投资130万元建成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就近就业,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

  在安置点贫困户黄国荣家中,姚增科走进一个个房间仔细察看居住条件、生活设施,揭锅看吃得怎么样,算账问家庭月收入。当得知黄国荣加入了当地食用菌合作社,每年都有分红,其女儿在外打工每月也有三四千元收入,2017年已经脱贫时,姚增科十分高兴。

  “对外做电商吗?”“销路怎样?”在安置点黑木耳基地,姚增科一边询问黑木耳销售情况,一边冒雨踩过烂泥蹲身细看基地黑木耳长势。

  “村里有电商‘店小二’,还有上门收购人员,不用担心黑木耳卖不出去。”基地负责同志答道。姚增科说,要大胆走出去,调研摸准多样化的市场和消费需求,精准发力生产供给端,善用电商推广销售优质农产品,使我省独特而富有的绿色生态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扶贫车间,姚增科详细询问生产经营情况,当得知这个车间是由从杭州返乡创业的黎川人创办,主要代加工天堂伞的伞套,附近村民在此工作每天有80元收入时,姚增科直夸办扶贫车间好,既能解决贫困户的就近就业,又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一举多得。他说,返乡企业家有情怀有担当有本事。要把人才振兴作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来抓,在充分调研摸底基础上建立乡村人才库,培育用好本地人才,引进留住他乡人才。

  调研组还先后走访了皮边村贫困户艾学龙、皮晋华家,向他们嘘寒问暖,送去慰问金。70多岁的艾学龙老年丧子,妻子涂细女心脏和腿不好。夫妻二人每月可领取低保金520元,加入食用茵和蜜桔合作社后,每年可分红950元,计划明年脱贫。姚增科打开粮仓,看到用烟叶盖着满仓的谷粒,高兴地说:“仓里有粮,心里不慌”,赞扬艾学龙的勤劳,并叮嘱他们保重身体。

  “村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解决后,下一步如何完善‘造血’功能,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让脱贫攻坚经得起检验?”姚增科询问省政协机关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曹小亮。“下一步要把村里的烤烟、菇类、笋等产业发展起来,同时打开市场,扩大销路。”驻村两年多,曹小亮遍访村里家家户户,对村情、贫困户致贫原因等了然于胸。姚增科听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说,对于贫困村,外出打工就业见效快,发展特色产业是根本。抓好产业,一要支部强,二要路子对,三要政府帮。希望村里善用外脑,请农学院专家来看一看村里的地适合种些什么,多琢磨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探索稻虾、稻蛙、稻鱼等共养共生模式,将脱贫攻坚和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驻村干部作风好不好,村里群众最有发言权。“老人家,我们派来的干部好不好?”姚增科问涂细女老人。老人脱口而出:“人好嘞,比亲娘还亲。党的政策好,党的干部好,经常有人来看我关心我,我现在年纪大了,真是享福了。

践诺初心使命,就是要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于都县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13日上午,姚增科仔细看展陈、认真听介绍,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他说,长征离不开百姓的支持,我们现在的各项工作同样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践诺初心使命,最终要体现在让贫困群众尽快致富、过上好日子。

  13日下午,姚增科一行来到段屋乡上塘村调研。

  上塘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678户287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601人,已脱贫54户274人,未脱贫82户327人,贫困发生率为11.37%,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今年7月起,该村由省政协帮扶。省政协认真摸底调查,结合上塘村的资源条件,精准制定了帮扶措施。

  姚增科在认真阅看村党支部活动台账,详细了解脱贫规划后,对村干部说:落后只是暂时的,希望大家树立脱贫信心。信心有了,还要多动脑筋。多组织村官们走出去,因地因户因人施策,体现错位发展、绿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如期带领贫困户脱贫。姚增科的这番话,让陪同的村干部心里暖暖的。

  “价格如何?

  “卖到外面每斤25元,本县每只可卖到45元。

  “和养猪比效益如何?

  “养一只母豚纯利达120元以上。

  “有没污染?

  “豚鼠吃的是草,粪可做有机肥。

  “市场如何?

  “豚鼠既当可宠物养,又可食用,市场供不应求。

  “通过哪种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

  “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目前136户贫困户中有116户以现金入股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再通过合作社联接贫困户,让贫困户通过寄养或领养,共同养殖豚鼠,实现脱贫致富。”

  ……

  在上塘村豚鼠养殖基地,姚增科与基地负责同志探讨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问题。一问一答间,发展路径已渐清晰。这令姚增科十分高兴,竖起大姆指,点赞这样的产业好,路子对,实现了产业+生态+扶贫的融合。他说,迈进新时代,扶贫关键在“志智双扶”。要重视群众“眼见为实”的特点,扶志既重视做思想工作,又善于发挥成功案例示范、先进典型激励作用;扶智,既要重视办班式种养技能培训,又要重视田间地头实战性指导。并提醒基地负责同志,将来等产业做大了,要适时引入农业保险,为群众筑牢安全网。

  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调研组特意到上塘小学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一进校园,只见漂亮的塑胶操场左边,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伴着悠扬的音乐,正在做手语操;右边另一群学生正在上体育课。姚增科走进食堂、教室、老师办公室一一察看,见各项设施齐全,书法、音乐、体育等特色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姚增科感到欣慰。他说,要着力提高软件质量,让农村学生能就近入学入好学,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学质量。当看到学生正在上篮球课,他接过篮球示范了“三步上篮”,叮嘱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但要用心、要掌握技巧,还要有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前往段屋乡胜利村蔬菜基地考察的途中,姚增科吩咐停车,到路边村庄随机走访农户。在村民刘秤生、罗秤发、康带娣家中,姚增科详细询问村民家庭情况、医疗保障、年均收入等,实地查看村容村貌整治情况,了解一户一宅落实情况。当看到有的村民家中脏乱,村中房屋破败不堪时,姚增科对陪同的镇村干部说,乡村振兴,既要让群众物质上富裕,又要让环境上绿美。要耐心引导村民感恩奋进,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可学鉴余江宅改经验,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消灭“空心屋”。可以考虑平整村中荒废的土地,建服务村民的村民广场。

  期间,调研组还到黎川工业园区的京尚实业、九州陶瓷等企业和县城老街走访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