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奥斯卡“中国结”何时解开?

04.03.2014  13:10

  尽管奥斯卡对于美国本土电影的评奖过程是越来越无聊了,但并不妨碍各国名导对最佳外语片趋之若鹜。有人说:想看年度最佳电影,就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吧。这是因为这个奖项的获奖电影往往兼具故事性和艺术性,又不乏地域特色和思想内容,比起其他三大电影节的阳春白雪、剑走偏锋,奥斯卡还显得平易近人一些。

  就在昨日,被国内观众寄予厚望的《一代宗师》,为华语片冲奥失败又添上了一笔,这令记者想起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去年9月在武汉金鸡百花电影节论坛上的预言,当时黄教授断言不具备“原型特质”的《一代宗师》不可能摘取最佳外语片,事实上,这部电影最终连入围的两个技术奖项都颗粒无收。

  华语片在三大电影节上都有所斩获,偏偏总在奥斯卡上栽跟头,只有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代表台湾地区在奥斯卡上折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都让美国人拯救中国失足妇女了,陈凯歌的《搜索》不写厚重的历史,改走轻巧都市题材了,冯小刚从《唐山大地震》到《1942》描写中国人的苦难简直惨到家了,奥斯卡照样不买账。华语片导演们无论是想乘李安的顺风车大拍古装片,还是为投其所好订制电影,或是怀着押宝心态变类型换风格,都难以征服这个世界影坛上的“四大美人”之一。倒不是因为这朵高岭之花真的品位有多与众不同,而是在“最佳外语片”这一奖项的众多追求者中,各国派出的都是该年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电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它挑出的是最合这一年眼缘的那部。从1995年至2014年的这2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奖名单看,这20部电影中有14部来自欧洲,亚洲突围而出的三部电影分别是2012年伊朗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2009年日本的《入殓师》,2001年中国台湾的《卧虎藏龙》,它们或将人的情感、欲望外化在一片刀光剑影中,告诉观众江湖在足下更在心间;或在平静叙事中彰显一个民族对生死的态度;或以小人物的经历包裹新与旧的碰撞、不同群体间的鸿沟。简单讲个宏大而圆满的故事,那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电影学院奖不青睐中国电影,但并不妨碍好莱坞爱死了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所以在他们的电影制作流水线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和中国面孔。可以想见未来在无关痛痒的技术类奖项上,奥斯卡也会给华语片留一两个念想,甚至在竞争不激烈的年份,轻轻留下一个最佳外语片的入围席位,但这不能全然代表奥斯卡对华语电影的认可,而是对有着“中国结”的中国电影观众的抚慰。一如在中国捞金的《环太平洋》,将“暴风赤红”机体说得天花乱坠,拯救世界的依然是美国大兵和日本姑娘,想打入美国电影制作和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中国要加强的是自身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在现阶段,除非你也达到李安“得道成仙”的境界,不然奥斯卡的芳心没那么容易拿下。 记者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