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因地制宜推进精准扶贫剪影

31.05.2016  13:38

  近年来,婺源县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扶贫“输血”与扶贫“造血”相结合,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工程。2015年,全县5563户贫困户、1.3万贫困人口中,实现脱贫2881人。预计今年该县可再脱贫3700余人,2个贫困村可摘掉“穷帽子”。

  旅游扶贫助农增收

  “我在村里的农家乐入股,农闲时在农家乐打零工,一年可增收6000多元。”日前,记者在赋春镇上严田村某农家乐看到,村民李斌正忙着招呼客人、打扫卫生。“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只要是旅游旺季,在村里农家乐协会的组织下,村里的贫困户全部到农家乐去帮工,工资按天结算。

  作为“中国十大乡愁村庄”,近年来,上严田村抢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挖掘村庄文化,美化村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目前,上严田村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发展特色农家乐30家,可容200余人住宿,带动就业100余人。

  据了解,为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婺源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成功打造了诗春、漳村、龙尾等一批“零门票”景区,涌现了九思堂、明训堂、福绥堂等一批古宅民宿,带动8万多人实现旅游致富。其中,800多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6000元。

  “十二五”期间,该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79元增长到9805元,年均增长13.2%。

  产业扶贫活力迸发

  “我们发动社会力量,由企业无偿借贷股金给困难户,让扶贫对象共享合作社分红。”溪头乡党委书记单文彬说,该乡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成立里官亭生态农产品合作社,变救济扶贫为产业扶贫,年创经济效益300多万元,有效帮扶困难户39户、84人。

  据了解,婺源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深挖特色资源,实施产业扶贫,成功打造了香榧村小沱、娃娃鱼村牛角套、皇菊村晓起等一批特色品牌村。作为一个千年茶乡,婺源共发展茶园面积17.5万亩,通过有机认证茶园5.2万亩,茶产业年产值28.2亿元,全县10万茶农人均年收入2708元。目前,该县通过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各类农民合作社535家,成立家庭农场23家,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

  搬迁扶贫圆安居梦

  “你看,住进了新村,雨季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走进大鄣山乡西山新村,一栋栋新建的徽派楼房鳞次栉比。村民詹仁保去年搬进新房后,不仅生活更加舒适,心里也更踏实了。

  据了解,西山旧村坐落在海拔500多米的山坡上,是婺源山洪地质灾害点。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该县整合资金实施整体搬迁工程,圆了村民们的安居梦,赢得百姓称赞。除了村庄整体搬迁,大鄣山乡还争取浙江商会捐资15万元,外加自筹资金,新建了西山小学,并争取扶贫村项目资金75万元建设了通村公路。作为全国优质有机茶生产地,西山新村通过组建茶农协会,并与湖北黄鹤楼集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户均年收入3万元。如今,西山新村已经成为婺源搬迁扶贫示范村。

  同样,作为婺源古建异地保护实验区,江湾镇篁岭新村70余户村民借助整体搬迁,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被篁岭景区聘请担任保安、清洁工、职业农民等,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真正享受到了“”出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