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篁岭:打造江西旅游“精准扶贫”新样本

19.08.2016  00:33

  在这里,由旅游开发公司在山脚新建的68户乡间别墅整齐划一;平均每天有4万余元工资款打到手工艺者的账户上;一百多名返聘村民像城里“上班族”一样每天工作……


  江西婺源篁岭村,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现如今,成了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和周边村民羡慕的“富裕村”。这主要得益于婺源篁岭景区在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创立“参与式扶贫”模式,让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并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实现良性循环。


  4月27日,在江西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婺源县篁岭景区开发主体——婺源县篁岭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全省唯一“旅游精准扶贫”的旅游发展公司,入选了“2015年度江西省优秀旅游企业”十强名单。


  “新村换古村”资源参与解决村民住房难题


  初夏,篁岭山脚下,68栋白墙、黑瓦搭配的乡间别墅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淡雅、端庄。


  “旅游开发前,篁岭古村因人口外迁、文化空心化、交通不便、停水断电、房屋大面积倒塌而成为贫困村,大部分村民还处在解决温饱的阶段。”72岁的篁岭村村民汪志源说,现在好了,家家户户住上了200多平的三层小别墅,冰箱、电视等一应俱全。


  2009年,婺源县篁岭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在山下交通便利、临近本村农田的乡村公路旁,建设安置房68户,老年、单身公寓24套,并配套基础设施,对篁岭村的320名村民以产权收购、搬迁安置等方式进行整体搬迁。2013年,通过“招拍挂”,该公司获得了全村3.3万平米建设用地的使用权。


  在整体搬迁过程中,公司提出合理的产权置换方案,在村两委会上讨论通过,被大部分村民认可、接受,充分保障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


  婺源县篁岭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富说,篁岭村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平均每户按市场价只有几千元,但是公司仍以高于市场价几倍的价格进行产权收购,平均每户可得4至5万元。而村民从公司购买的安置房每栋只要9.6万元,远低于当时的市场价。“初步估算,68栋安置房最便宜的一栋目前市场价都在70万左右,这对当地村民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资产。


  汪志源的儿子早些年都在外地打工,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旅游开发后,自己家的老房子进行了产权置换,搬迁到了山下安置房,搬迁的房子临街,儿子从外面打工回家开了农家乐,年收入十几万。


  此外,汪志源家每年还可以从旅游公司领取2500元左右的资源使用费。据悉,从2013年起,公司每年以递增的方式向篁岭村村民支付一定的资源使用费。仅2015年,公司就向篁岭村支付资源使用费60万元,提前兑现开发前的承诺。


  “篁岭的开发离不开当地村民的支持,只有解决了基本住房问题,才能引导他们全程参与到古村建设与景区运营中来。”婺源县篁岭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说,在这一点上,我们创新性地通过“新村换古村”的方式,整体搬迁,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不离土不离乡”就业参与实现就地城镇化


  53岁的曹师傅有家传的木工手艺,一直以来都在北京、河北等地打工,每年收入不到5万元。篁岭旅游开发后,曹师傅回乡在山上做木工,工资多的时候一天180元,少的时候也有120元,每年收入也有5万元。“但是在家上班可以照顾到老人和小孩,时间安排也相对自由,比外出打工好很多。”曹师傅说。


  像曹师傅这样手艺精湛的木工,被篁岭景区聘用的有很多。据统计平均每天有4万余元工资款打到篁岭和周边手工艺者的账户上。


  与此同时,“婺源三雕”等一些几乎失传的古老工艺随着篁岭的开发被唤醒和继承。一些手艺好的村民还组建了古建修复队,将兼职变成了专业,提高了脱贫致富能力。


  曹师傅说,不但自己在山上干活赚钱,妻子在山上做客房服务员每个月1800元工资外加提成奖金,儿子在山上餐厅做厨师每个月也有4000多元收入,一家有三个劳动力因为旅游开发,获得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年家庭总收入有十几万元,真正享受到了“”出来的幸福。


  篁岭古村四周的梯田曾经大半抛荒,而今景区在每年支付流转费用的同时,雇佣当地农民,按景区制定的种植方案,用传统种植方式打造“千亩梯田四季花海”。此外,收获的菜油、辣椒、皇菊、稻谷、果蔬等农产品则定向销售给旅游接待单位。


  现在,篁岭景区的工作人员有将近一半是返聘村民,他们参与到景区的各个岗位上,如管理、收银、保安、保洁等,返聘村民像城里“上班族”一样每天工作,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景区村民共发展”产业参与实现扶贫的可持续


  过度依赖门票,发展成果不能共享等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考验着旅游开发者们的智慧。


  “目前,篁岭景区季节性很强,且门票的依赖度过高,在发展过程中局限是明显的。”吴向阳说,为了实现发展、扶贫的可持续性,景区将引入大旅游、大健康概念,以产业融入的方式让每一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都得到增进。


  搬迁前的篁岭古村只有两个杂货铺。开发后的篁岭复原了近300米的“天街”,街旁密布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景区将一批认同理念、服从规划、懂得经营的村民返迁“天街”经营相关业态;游憩用房和铺面用房之外的老建筑,则精心营造成“乡愁旅居精品酒店”,雇佣当地农民提供“御管家式”服务。


  为此,篁岭景区正积极谋划,变青山绿水为金山银山,引入健康、文化等产业,推动旅游精准扶贫向多层次纵深发展。引进“民进中央开明画院”,为书画家们建立“创作基地”,并开展艺术培训、书画展、拍卖等,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拟与江中健康、六艺健康等企业合作,引种优质“铁皮石斛”、“七色花海”等中草药,填补景区大健康产业的空白;引进“禅耕书院”等高端智慧养生养老品牌,打造“天人合一”的山地宜居目的地。


  吴向阳说,只有坚持持续不断的产业创新,延伸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村民脱贫难题。此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应充分保障多数村民的参与权,提高村民的脱贫能力、开拓村民的就业视野、为村民脱贫带来实质上的旅游红利。


  这些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旅游旺季能给景区和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是,在淡季,相关业态处于半营业状态,为村民的致富带来不稳定性。

 

  编辑: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