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篁岭:晒秋文化成样板 最美风情赛全球

20.10.2015  11:05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10月19日婺源讯(记者 陈大圣 胡康林)一座座古建筑层层叠叠坐落在半山腰,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每座房子屋顶的晒台上晾晒着装满辣椒、玉米等各色农作物的晒匾,这样的场景,在婺源篁岭已经成为了一道靓丽风景。>>专题:一带一路战略通道巡礼——全国网台媒体看江西

  10月19日,“一带一路战略通道巡礼”记者团来到篁岭,探索这座古村500年前的历史风貌。

  婺源篁岭古村,属典型山居村落,挂在山崖上的古村,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村民早已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崎岖的地形“交流” 。

  春晒竹笋、蕨菜,秋晒辣椒、稻谷,自然条件的局限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丰收的情景重叠在古色古香的粉墙黛瓦之上,成就了一幅中国绝无仅有、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晒秋人家”特色民俗景观。

  “篁岭从名字上来讲,它只是婺源众多自然村中的一个地域名称,但是篁岭这个景区旅游资源禀赋是非常高的,它浓缩了婺源旅游的精华。”在篁岭景区董事长吴向阳的眼中,篁岭是一块旅游宝地,不仅有上万亩梯田花海和上万棵古树环抱,而且村落民居和古建也有很强地域特色。

  “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篁岭晒秋。这是篁岭最独特的景观,其他村落甚至全国是没有的,这才是篁岭最核心的旅游资源。”古老的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岭谷层叠错落,家家凿窗采光,户户支架晒物。村民们用眺窗为画板,支架为画笔,晒匾为调色盘,而秋天的植物正是“晒秋人家”这幅自然山水画中最色彩艳丽的一笔,火红的辣椒,黄灿的皇菊都在描绘着篁岭的美丽。

  群山环抱,一汪山泉缠绕于腰的篁岭古村,数百栋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排布,被称之为“梯云村落”。在这里不变的是老屋的飞檐翘角,是山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生活,是古戏台上一场又一场的徽剧。

  “以前的篁岭其实是一个半空型化的村庄,那时的村民很大一部门都搬下山去居住了,还有一部分人是想下山,但是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所以当时我们提出一个‘产权置换、搬迁安置’的模式来对村民进行安置。”据吴向阳介绍,安置好了篁岭的村民,旅游公司便开始对整个村庄的旅游开发进行重新规划定位,修缮破旧房屋,恢复古村原貌。

  行走在天街上,仿佛感觉到时间的步履停驻在这里;在这里能感受到婺源最原始的生活状态,感受秘静安和,返璞归真。

  “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景区,很有文化底蕴。”来自天山网络台的记者赵静,一走进篁岭景区就喜欢上了这里。“在这里旅游感觉很幽静,而且像‘晒秋’这种独特的文化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凝聚了当地村民的智慧。”第一次来篁岭的广西网络台记者李莹对篁岭景区也赞美有加。“徽派建筑和晒秋文化很有代表性,极具地方民俗特色,走进这里,就好像能看到几百年前村民的生活状态。

  篁岭晒秋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为景区发展创造无限可能,薪火相传的农耕文化更成为了篁岭农业观光园的魂。万亩梯田、四季花海,篁岭借助梯田打造四季花海,每年三、四月近万亩的油菜花集中开放,与桃花、梨花、杜鹃花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如今,篁岭已成为婺源“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支柱性项目,可以说,篁岭古村既是自然的宠儿,也是人文的杰作,更是造物主遗落在人间的一块美玉。篁岭景区先后获得“最美中国符号”、“最美中国休闲乡村”、“国家4A级景区”等“国字号” 荣誉。

  在未来的规划中,篁岭在注重对古村落保护的基础上 ,将加大力度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传承、保护和二次开发。“我们要把篁岭打造成一个多元化的景区,对整个村庄进行一个文化内涵的挖掘,甚至通过文创打造一些文化产品,这样这个景区才有灵魂,才有生命力。

  据吴向阳介绍,未来的篁岭,不仅是一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还将成为一个旅游的综合体,成为世界级古村样板。“我们将继续打造‘篁岭晒秋’文化景观,形成春晒水笋、夏晒山珍、秋晒果蔬、冬晒乡俗,让篁岭‘晒秋’农俗景观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在这里建成全球最美风情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