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贫困样本"的美丽嬗变——宁都加快推进苏区振兴发展走笔

16.05.2015  10:30

    三年前,当国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赣南苏区时,调研报告《怎样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以宁都为样本》,被列为赣州市向国务院递交的9份调研报告中的唯一一份县级报告。

    三年后,紧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脉搏,汇聚干事创业的激情,宁都成为备受追捧的创业热土、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贫困样本”发生美丽嬗变。4月,记者走进宁都,探寻背后的奥秘。

    一个同心圆凝聚力量

    最近,大沽乡副乡长孙法丹有点忙,因为分管乡里的林业工作,发展油茶产业的重任落在了他身上。采访那天下午,他刚刚勘察完几处山场油茶栽种情况,脸上满是汗珠,还没来得及擦。

    “走访村民285户,新增油茶面积6527亩……”翻开孙法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第一季度的工作成效。

    虽然很忙很辛苦,但孙法丹仍旧很开心——大沽乡油茶产业发展势头猛,在全县名列前茅。

    这样的景象在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全县上下士气低落、消极依赖。当周边县(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宁都却安于现状、缓慢前行。

    是全县开展的“加快宁都发展、重塑宁都形象”活动改变了一切。

    从全民大讨论到深化主题教育,“加快宁都发展、重塑宁都形象”活动已连续开展四年,一年一主题,常抓不间断,已从党员干部向社会公众拓展,从表层现象向思想深处延伸。

    它如同一个同心圆,正凝聚起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人们的力量。

    在外的宁都商人回来了,因为这里是故乡。今年第一季度,全县引进回归项目12个、资金6.7亿元。

    当地百姓也打心里支持宁都的发展。为了宁都大道的建设,主动拆迁的竹笮乡大富村村民温叙良坦言:“这是民心工程,谁都不敢耽搁。

    如今,在宁都,从部门到企业,从干部到群众,他们正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聚力发展。

    一批大项目挺起脊梁

    春天的脚步刚开始,宁都县各大项目工地现场已是车辆如梭、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在宁都县工业园管委会大厅,墙上张贴的32面小红旗代表着32个已开工大项目。

    在众多项目中,龙树门业格外令人注目。它吸引了鑫腾木业、禹恒五金等22家上下游企业抱团进驻,引领产业集群式发展。

    据介绍,预计到2018年,宁都县门业产业年产值将超50亿元,成为该县七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一。

    项目源于招商。围绕全县产业布局,实行以商招商,引来了一系列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项目源源不断涌入,为宁都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工业到农业、服务业,引进大项目的领域越来越宽,振兴发展全面推进。

    投资1亿元的宁都电子商务产业园一竣工,就吸引了102家电商企业入驻,电子商务产业正在这个老区悄然兴起。去年,网销额达6亿元。如今,宁都被评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列为全省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

    龙树门业等一批“高富帅”项目精彩出列,聚势挺起了宁都振兴发展的“脊梁”。一季度,全县已有32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6.74亿元。

    重大项目如潮,发展底气十足,宁都的未来令人期待。

    一张民生网覆盖城乡

    手腕弯曲,无法伸直,三级肢体残疾,可对坊乡半迳村廖竹生一直期盼着能自食其力。

    新年刚过,参加了政府举办的免费电商培训班后,廖竹生在宁都电商产业园开起了自己的网店——布潮行专柜,销售时尚千层底布鞋。尽管刚开始运行,一个月还是能赚上1000多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宁都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创业指导,1.05万名城乡劳动者像廖竹生一样圆了就业创业梦。

    宁都坚持民生至上,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工作中迈出坚实步伐,构筑起一张覆盖城乡的民生网,让老百姓分享到越来越多的振兴发展成果。

    “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有4万元、2万元和1.5万元不等的补助,资金不足,还能获贷款帮助。”在固厚乡东排村,瞧着自己宽敞气派的两层楼房,村民柯宝生兴奋地介绍着新家。

    在小布镇大土楼村,卫生室、幼儿园、农家超市、文化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农民可在家门口看病、读书、购物。过去只有城里才有的公共服务,如今已覆盖各个乡村。

    据悉,2014年,宁都县投入民生资金25.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4.4%,扎实完成了市里下达的50件民生实事。

    10所中小学校改建、3所医院整体搬迁、11所乡镇敬老院新(扩)建、14081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42218人实现稳定脱贫、解决14.9万余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悄悄地,以民生为先导的巨大变化发生在宁都大地上。(廖海峰 记者 鄢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