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高考“变味”,变节的又是谁?

19.06.2014  12:03

  高考不可替代,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它的重要性还在一如既往地发挥着。也许,在很长时间内,这种作用不可磨灭。不论对要跳出农门的子弟还是奔向更高点的城市孩子,都是一道需要迈过的坎。或许,对于农家子弟来讲,高考的寓意更沉重些。相比那些城市的优越孩子,也许高考只是一场游戏,有时候,在家长和一些“内部人”运作下,自己连高考长什么样都没有见,却已迷糊地走进了大学,这显然对大部分考生来说不公平,对整个高考制度来说,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堵住这些制度沙眼,不能有丝毫地犹豫。

  随着河南高考枪手案的情节暴露,截止目前,河南省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到了如此地步,即使没有媒体的督促,也会得到很好的处理。与之相比,我们更应该关注今后的问题。教学楼厕所内发小广告聘枪手,这些可忽略不计,毕竟一些小传单式的东西,在大学校园并不少见,让大学生敢于一试的肯定是后者承诺的“作弊代考很安全”,虽然这个保证有些空洞单薄,但这样的承诺和合作如果出自本校的教师嘴里,这些大学生自然会陷入了一种深信不疑,加上“考上二本2万,一本3万,重点一本5万,如果考上了全国名校,酬劳还可以商量”的诱惑,青春年少的激情自然会无比高涨。

  当这些枪手在摩拳擦掌时,高考替考组织早已经将层层关系打点通透,从考试地点在“县城”,到主场监考人员,打点一个考场,6万、7万,最后蛊惑力的莫过于“找他的都是县里‘有钱人、当官的’,,也许正是这些人的资源,保证了“三年没出一点事”。如果一个考点有几十名这样的社会关系保驾护航,再有内部人的运作,巴掌大的地岂能翻得起风浪?只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最终让这些努力毁于一旦。试问,装了那么多的高科技设备,都不能辨得出女枪手的“指鹿为马”,矛与盾之间的转换,更在于掌握矛和盾的人,机器设备是死的,使用他的人心思乱生,制度监控失灵,照样会祸乱生起。

  有人说,这场高考证明,依然有“拼爹”的市场。学习再不好,表现再差,只有摊上一个有钱、有权的爹,名牌大学照样等你。与这些相比,更暴露了制度的松软和违规触法代价的低廉。诸如开除、免考三年之类条文,怎能吓得住那些欲望加身的滚滚人潮?在这个本就稀缺公平的社会中,别让最后的一道圣洁再蒙受玷污,别让那些怀揣梦想的普通百姓子女未踏入社会就心存残伤。乱象必当用重典,唯有提高处罚力度,使那些贪婪的人谈之色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