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祠里说金庸

08.07.2015  11:04

  □汪稳生

  婺源县浙源乡政府所在地的凤山村,有一座查氏总宗祠,建筑规模恢弘。梁柱粗大,横梁及檐角雕刻着堆花、虫鸟,保存较完整。这是婺源查氏唯一的古老宗祠,2013年5月被列为国务院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婺源有三个半门楼,一个是江湾宗祠门楼,一个是百柱宗祠门楼,另一个就是浙源乡凤山的孝义祠门楼,半个则指龙湾村的门楼。这些祠楼都是五凤楼,五凤楼是皇家宫殿的建造形式,百姓之家是不允许建造的,除用于祠堂外,进士宅第、官宦人家才能建有。查氏宗祠又名“孝义祠”,距今已有351年历史,是凤山查氏族人祭祀始祖文徵公之总宗祠,由凤山查氏27世孙创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1854年曾遭兵毁,1864年重建,1898年又扩建。孝义祠占地2460多平方米,宽22米,直进有六层。祠堂正中有一幅身穿红袍头戴官帽的官人画像,两旁有楹联:“文颂千秋业,徵铭万代芳”。画像上方有字注明“婺源凤山查氏始祖文徵公”,右铡有“婺源凤山查氏世系图”,清清楚楚可看到,查良镛(金庸)为三十九世。

  金庸,原名查良镛,是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1994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授予金庸名誉教授。金庸的作品脍炙人口,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

  上世纪90年代,在海外查氏后裔的推动下,浙江海宁查氏有了重修家谱的动议。在整理查阅祖宗纂修的《海宁查氏族谱》时,发现海宁查氏始祖查瑜是从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迁来的,便发函与婺源的查氏联系。在翻阅《婺源查氏宗谱》后发现,“查姓,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查文徵隐居婺源城西查公山,他是婺源查氏一世祖。十八世查瑜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偕妻儿等翻过村北浙岭,来到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里龙山查家桥,查瑜是海宁查氏一世祖。”由此,婺源查氏与海宁查氏一脉相连。

  查氏始祖查文徵,字希音,南唐时经科举入仕,为寿州六安令,后任南唐宣歙观察使。963年,50岁的查文徵辞官,自休宁隐居于婺源县城西郊廖坞(后称查公山),在此建房安家,并设立“山房道院”,与县令廖平及社会名流修德讲学品茶。“廖坞鹤烟”是县城八景之一,时坊间有“廖坞泉中水,鄣山顶上茶”为上。

  《婺源查氏统谱》记载:查文徵的儿子查元修,初仕南唐,后归宋,袭父宦荫,授宋太常寺太祝。相传查元修在卜居婺源时梦神人语:“见凤而止,遇凰而住。”宋乾德二年(964年),他来到婺北的浙源凤山双路口,问当地人地名,当村人说:“这里是凤凰山。”查元修一听,这地名,既有凤又有凰,就由婺源县城西效迁居于凤山村居住。婺源查氏十七世查瑜,为避兵乱,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翻过浙岭,经率水、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水路,直至槜李(即今日之嘉兴),最后定居于海宁园花里(袁花)龙山东南之古朴桥(后人称查家桥),为海宁查氏始祖,由此开始了浙江海宁查氏世系一脉家族历史传承。有了金庸这样著名人物的出现,浙江海宁查氏根在婺源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了。

  婺源凤山村的查传宦于1994年5月,向在香港的金庸先生寄送了婺源查氏宗谱资料。1995年2月5日,金庸先生在百忙中给查传宦先生回了信,他在信中写道:“根据长辈所言,我家的确于早年自婺源迁至浙江海宁,故我们应是本家。谢谢你向我提供查氏家族资料,望以后多联系。”

  2005年2月,浙源凤山村的查治中又给香港的金庸先生寄去婺源查氏家族及婺源县情的资料。2005年8月23日,金庸让秘书李以建给查治中回了信,信中写道:“查良镛先生衷心祝愿婺源繁荣昌盛,凤山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2005年4月1日,散居在嘉兴、海宁等地的查姓家族代表共21人,乘车来到故里婺源。他们探访了婺源查氏一世祖查文徵曾经隐居的婺源城西查公山及其墓,拜访了位于浙源凤山村的查氏宗祠。凤山村的查氏宗祠为清康熙三年(1664年)始创,祭祀婺源查氏始祖文徵公,当时题名为“孝义祠”,规模不大。1892年,在查氏后裔查允兹、查仲兹、查启明等提议下扩建了查氏宗祠,于1898年建成。当年应婺源大鄣山卧龙谷景区开发者的邀请,金庸欣然为景区题字,表达了对故里婺源旅游开发的支持。金庸说,很想回江西看看,遗憾的是金庸先生的婺源之行,因种种原因未能踏上故土,但他时刻都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希望婺源的明天更美好。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