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登:想要孝敬不容易——谈进城父母的孝敬问题

25.02.2015  17:10

  春节期间,人们对孝敬长辈这个话题讨论不少,年轻人常年在外工作,少有回家,利用春节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孝敬长辈理所应当。有的主张多陪伴父母,同居同乐,注重精神赡养,有的主张要多给父母生活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有的也在抱怨和父母有代沟,说完几句寒暄的话,便再难找话题。讨论很热烈。在这样热烈讨论的背景下,有一个群体却被舆论冷落,这个群体就是农村随子女进城父母的孝敬问题。

  农村随子女进城父母这个群体,为了阐述方便,我们简称为进城父母。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有个形象的说法,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这是必然,也是应然。进城父母也是在城镇化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子女在城镇就业落户,子女为了孝敬父母自然会把父母接进城里,脱离农活的劳苦。然而,进城的父母不轻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脱离生产和原来的人际环境,被抛弃感强烈。进城父母可以说是抛家弃田跟随子女进城,几年后,农村老家因为年久失修,早已坍塌,田地无人种,早已荒芜,回去一看,难免感伤,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油然而生。进城虽同同村大多数人相比,荣光无限,但抛弃老家,废弃农田可谓是断了后路,又由于缺乏在城里赚钱养家的基本技能,就业无望,且很多进城父母年纪并不大,就这样脱离生产,必然造成与社会脱轨,被抛弃感强烈。人际关系大部分是在生产中建立起来的,离开农村就代表着离开了原来的人际环境,在城镇难以实现就业,就代表着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与人鲜有交流,没有人际关系,没有朋友,就仿佛被抛弃在已荒芜的农田之中。

  二是生活单调,孤独感强烈。脱离生产和原有的人际关系,且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大多数进城父母每天的生活就是替儿女做饭,送孙儿孙女上学。就笔者了解的情况而言,送孙子上学后到接孙子放学这期间的时间是最难熬的,没有职业,没有业余爱好,精神生活贫乏,除了与电视为伴,别无他法。由于生活单调,每天的生活重复少变、枯燥乏味,老伴儿之间的交流也变少,彼此都觉孤独,却无法排除。

  三是担心养老问题,感觉老无所依。孤独中的人难免胡思乱想,难免担心未来的生活。由于没有职业,没有收入,安全感低,随着年龄的增长,难免身体这儿疼那儿酸,苦于自己无收入,便开始担心养老问题。思及儿子女儿还了房贷还车贷,遥遥无期,自己抛家弃田,再受农村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有田便是王道,再怎么不行,可以在自己的田地里种点吃的,生活至少有着落。这样在城里,靠自己不行,靠儿女无望,感觉老无所依,便有了回老家重种老田的极端想法。

  对进城父母的孝敬不容易,不同于其他有经济收入、有自己生活乐趣的父母,对后者的孝敬更多的是满足他们想跟儿女多交流,多得到儿女关注、关心的精神愿望。而对于进城父母来说,孝敬他们的问题更具体、更实际、仅凭跃出农门的寒门子弟的力量是万万不足的。这就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力量的广泛参与。

  需要政府制定更加灵活的养老政策。进城父母并不在少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父母或类似进城父母的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养老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面对这种情况,紧靠子女或紧靠那一个个人是无力解决的,需要政府宏观政策的改变。

  需要社会提供职业培训和适合的公益性岗位。稳定和谐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习总书记也强调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进城父母不是一个小群体,也不是一个短暂出现的现象,需要社会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于年轻的进城父母,需要社会提供职业培训,力促其实现再就业;对于年龄较大的进城父母,社会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在公益中实现他们的价值。

  需要社区更加包容和组织多样的文化生活。社区是城市生活的无形载体,一个包容的文化生活多样的社区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进城父母作为一个新的群体,要融入城市生活就需要社区的帮助,社区居民要与人为善,乐于接纳新的人群;社区要组织多样的文化生活,积极发动进城父母参与其中,打发其无聊时光,渐渐找到生活价值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