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戏——戏曲声腔的“活化石”

10.08.2014  22:14

 7月23日,广昌县甘竹镇大路背剧团戏台上,广昌孟戏正精彩上演,当地农民剧团演员表演的《姜女游园》、《姜女送衣》等经典剧目,为现场数百名村民带来一场丰盛的文艺大餐。

  广昌孟戏流行于广昌县境内,俗称孟戏,又名盱河戏,起源于明初,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了中国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海盐腔曲调的古老剧种,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2006年5月,广昌孟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孟戏艺人李安平、曾国林被认定为广昌孟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广昌现有甘竹镇大路背、赤溪、舍溪3家孟戏剧团,它们有两种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唱腔。舍溪、赤溪孟戏的剧本是元代的《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来源于古南戏中的永嘉杂剧;大路背孟戏的剧本是明初的传奇本《长城记》,形成于明万历年间。

  作为当地群众开展酬神祭祖活动的一个项目,广昌孟戏以口传心授为主,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近年来,孟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演员队伍老化等危机。据广昌孟戏传承人、赤溪孟戏剧团演员曾国林介绍,剧团演员平均年龄60岁,已多年无新学员加入。孟戏的学习、传唱,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报酬又低,成为孟戏人才青黄不接、步入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

  为改变这一窘况,广昌县一方面鼓励各孟戏剧团打破传统观念禁锢,改变以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全面吸收学员,同时,由政府部门向上级争取专项经费,用于孟戏资料收集整理和人才培训。如今,李安平、曾国林两位传承人每年可获得1万元工作经费,县财政每年拨出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刘家、曾家、舍溪三家孟戏剧团发展。近年来,广昌县将孟戏展演列为中国广昌国际莲花节系列活动之一,每年都组织各个孟戏剧团在莲花节期间进行表演,为提升广昌孟戏知名度搭建平台。

  “孟戏是国宝,我要把孟戏唱下去。”李安平表示。目前,他正在积极联系全国各大中专院校,为孟戏的传承和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曾恒贵)

  江西日报记者 杨继红 摄影报道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