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不可怕

22.02.2014  12:25

每年的情人节总有那么一些人,看到别人成双成对、你侬我侬,而自己形单影只就心里特别“不爽”,于是喜欢在网上恶搞,交流经验,誓言“拆散一对是一对”。虽说这只是网上的虚拟行为,表面上看,拆散情人的做法是一些单身者的

羡慕嫉妒恨”,但更深层次上,这缘于整个社会对孤独的不公正看待和评价。

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约翰·卡西奥波特等人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所阐述的一样,在社会环境中,非孤独人群对孤独者印象不佳,从而影响他们对孤独者的行为举止,加剧孤独者的被孤立状况。所以,孤独者在情人节产生“拆散一对是一对”的想法和做法是对不公正评价的反抗。

其实,孤独不是毛病,而且有很多优点或优势。卡西奥波特也在论文中提出要为孤独翻案或正名,认为孤独其实在特定环境中发挥着多种调适功能,因为孤独尽管看起来毫无可取之处,但它能够促使行为变化,从而提高个体基因的生存几率。

这个评价有些抽象和深奥,但是看看其他人的解释却可以获得比较明确的意思。叔本华曾说过,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而且,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这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虽然在这个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但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

如果把叔本华的话当做今天的励志丛书中的格言警句来看待,显然有些out,因为,大量的事实和研究结果都在证明,孤独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

除了罗素、居里夫人这些比较极端的孤独例子外,即便在政治、商业等领域也需要人们在某些时候保持孤独或以孤独的方式工作和生活。即使是凡夫俗子也一样能在园艺、钓鱼、集邮等内向独处的领域中找到快乐,使人生变得有意义。这样的领域还有很多,不用说,这些领域的人生活是充实的,工作也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孤独并非就是不与别人交流和交往,只是他与别人的交流和交往换了一种方式,是间接而已。比如,一个人在读书时,就是在与作者交流;在写作时,则是在与读者交流而且是更高一级的交流——神交;在做实验时,是在与前人和不同的实验方法交流;考古时,是在与古人交流,如此等等。

所以,英国精神科医师、作家安东尼·斯托尔在《孤独》中称,人的一生的许多时间都注定要独处,并非所有孤独的人都不幸福。而且,很多孤独的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一点不亚于外向型的、情商高的人。最令人难过的是,现代社会由于误导和自身的异化,过分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以致误解了孤独、内向所负载的“正面功能”,这对人的精神和心灵可谓一种不负责任的无辜的伤害。

不过,完全的孤独当然并不有利于个体,因为人是群居的社会性的生物个体,孤独与合群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也是每个人自然属性的多元体现。德·昆西曾说,一个人的生活如果没有孤独交错着,他的智力范围永远无法拓展。同样地,另一层意思便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合群或社交交错着,他的智力也永远无法拓展,他的生活也未必会真的幸福。

所以,在孤独的同时,没有必要去拆散情人,找机会与人相处,同时找到自己的那一半,这样的生活或许会更丰富和有趣。当然,如果一个人仍然坚持孤独,甚至终身孤独——独身,也不妨尊重其选择,不必做出负面评价。当一个社会都能容忍同性恋和同性婚姻时,宽容孤独和独身不是更有理由么?

(张田勘 北京学者)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