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学制一年培养“中国学”硕士谈何容易?

07.05.2014  10:21

  北大将开始面向海内外2015届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中国学”硕士,首批100名学生将在明年9月进入北大燕京学堂学习。昨日,北大“燕京学堂”项目启动仪式上,北大常务副校长刘伟教授透露上述信息。他同时担任北大燕京学堂院长。(5月6日《新京报》)

  作为中国的顶尖学府,北大浓厚的国学氛围一直备受推崇,招收“中国学”硕士,体现出了北大自身的治学精神和理念。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中国学”硕士的学制仅被定为一年,明显有点过于短暂,若想在一年之内培养出精通“中国学”的人才,谈何容易?

  根据北大工作人员表示,北大将围绕学科内涵建设为教学、科研、智库三位一体的办学机构。教学方面,将开设一年制“中国学”硕士项目,招收全球各地一流高校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突出本科学业成绩、丰富课外活动经历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不难看出,“中国学”的招生对象,大部分都具有“先天优势”,不管是在学术造诣还是在道德素质等方面,都要优于常人。如此,在研习中国文化、历史、民俗等内容时,其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会体现出来,从而在短时间内汲取“中国学”的精华。

  即便如此,也并不代表一年学制就可以培养出精通“中国学”的人才。毕竟,根据北大的课程设置来看,“中国学”涵盖了“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等方面。如此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即使是在某一领域内有所建树,都需要长时间的研习和探究。比如,在历史层面而言,中国的历史厚重长远,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浓缩到一年制的学习时间中,如何确保最终的学习效果呢?学习一年的结果,必然只是懂得中国历史的一点“皮毛”而已,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更为关键的是,北大招收“中国学”硕士,大陆顶尖高校有35个名额,其余65个名额将来自国际及港澳台地区一流高校。对于“中国学”,大陆高校的学生具有“基础”,而国际级港澳台等地区的高校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基础”就不得而知。如果,将学制都一刀切的定为一年,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和效果,也会呈现出迥异性,根本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说到底,对于一年制的培养制度,笔者表示深切的担忧。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学”范畴内,对知识的长时间浸淫必不可少,一年的时间,根本无法学到真才实学。在此,对于“中国学”硕士的开设,不妨先泼一盆冷水,还是不要过于乐观和自信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