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学区坑”?只有砸钱才能上好学校?

08.04.2015  19:30

  [家长故事]·“操心妈妈”学区购房记

  去年有多半年时间我都在折腾学区房,春节前终于落听了,现在回想起来,过程也颇有点跌宕起伏。

  提前三年规划学区房

  我的孩子3岁了,本来觉得择校这事儿离我挺遥远的,但是微信圈里别的妈妈谈的多了,我也慢慢开始为学区房着起急来。

  我老家是外地的,对北京学校不熟。以前有朋友在聚会时自豪地说起孩子择校去了二小、黄小,我完全无感。现在想想,当时的面无表情很不合时宜,应该夸张且羡慕地“”一声才对。

  为了学区房我开始潜水补课,光是北京各小学的名字、教学水平和分布,就足够让我晕的。最后经过各方高人指点,我总算明白了一件事儿,要想从小学到高中全省事儿,就得去教育整体水平高、资源均衡的区,我把目标定在了西城。

  为买学区房差点“假离婚

  我喜欢黄城根小学的扎实学风,把它定为首选目标。但是在实际购买中我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房屋总价高,大都是500万以上的老式居民楼,居住条件不好,还没电梯,如果老人一起住很不方便。况且财力上太吃力。

  二是我会受到限购影响。我家目前有两套房,按照限购规定,如果想买第三套房只有一个办法:我跟我先生“假离婚”。说是假离婚,但毕竟需要办理离婚手续,让人心里不舒服。那段时间我有点走火入魔了,觉得黄小势在必得,所以也曾经吵吵着去办离婚证。我那个金牛座的老公被我吵得受不了,终于有一天幽幽地问我:“离婚的话,家产应该怎么分呢?”这是重点吗?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见识“天价学区房

  两处房源,一套是实验二小学区房,8平方米250万,相当于31万多一平方米!我到了现场才知道,原来天价学区房就长这样。小院里几间平房都空着,连门都没有,更别说其他生活设施,但据说基本都已成交了。房主是前年购进二小学区房的投资客,听说教改要整顿学区房,抛售了。

  》》广州业主斥500万购买学区房 不料地段调整连呼“快吐血了

  报名地段微调的消息,在一些楼盘业主中间炸开了锅。余先生去年以35000元左右的单价,近500万元的总价购买了华景锦苑物业。该小区和华景里连在一起,距华景小学只有一街之隔。“开发商从开盘到销售整个过程,都是以华景小学为卖点的,说这是华景里的收官之作,‘学府大宅’,而且跟教育局谈妥了,没有问题。我们查询了一下,近两年华景里都属于华景小学地段,加上楼盘确实离华景小学最近,因此也就相信以后能读华景小学了。”余先生说。

  为此,余先生和妻子集两家、两代人之力,又向亲朋好友借了款,打算“一次到位”。如今地段一公布,他连呼“快吐血了”,也不敢跟家中老人说,否则老人“心脏肯定受不了”。

  “这真是砸锅卖铁买下的房子啊,虽说棠下小学也是省一级,也不错,但我们就是冲着华景小学买的房。而且棠下小学离我们家大约3~4公里远,接送也不方便。”余先生说,如今一方面涉及孩子读书的问题,另一方面,房价可能贬值。峻林小区的业主对于新地段调整也“大跌眼镜”,该楼盘均价超过4万,一直以华阳小学为卖点,但根据最新地段调整,该小区未被划入华阳小学。

  》》围观·名校附近的房子就是名校学区房吗?

  近年来“学区房”已成为了一种现象,新房、二手房纷纷玩起了“学区房”“泛学区房”的概念。然而,靠近学校的楼盘就是学区房吗?所谓学区房业主的子女就能上名校吗?

  事实上,部分开发商抓住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宣传时大打学区名头,却使得家长被宣传误导,买了所谓学区房,孩子上学却遥遥无期。而有的学区房名额有限制,购买名不符实学区房的家长并不知道,买了之后导致无法入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广西南宁市民张先生在南宁市凤岭北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当时看中的就是开发商打出的广告称临近某重点中学上学方便,结果购买后才发现,虽然只有一条马路之隔,但真正的重点校学区房是马路对面的另一个小区,而自己所购买的房子并不在重点校学区内。

  业内人士建议,购买学区房一定要慎重。购买前一定要关注相关重点学校、学区的政策变动,注意学区的划分,最好不要买两个学区交界线附近的房产。因为教育局定期会对学区划分作一些调整,避免从名校学区调整到另外一个普通学区。此外,一定要在购房之前到该区域学校就此事详细咨询,包括入学的年限、同一套房的入学名额标准等,确定自己的购房行为和学校入学要求相吻合。

  》》观点·当心“占坑”不成蚀把米

  学区房热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重点中小学的出现,这些重点学校无论是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学生来源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这样的优势不仅催生了择校热,也拉升了学区房的价格。

  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出发点无疑是良好的,但对家长们来说,却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为了使孩子能上好学校,一些家长往往不惜代价也要买上哪怕一间学区房,一批外来家长买了某个热门区域的学区房,必然导致原本学位相对充足的学校变得相当拥挤……最为恼人的,恐怕就是花了重金买了学区房,却没能让孩子入读心仪的学校了。

  一旦摊上这种事,家长首先要明白,发生这类事件一般与教育部门和学校无关,因为教育部门和学校从来不会给家长做这类承诺,更不会给开发商有关承诺。家长可以起诉开发商虚假宣传或涉嫌合同欺诈,追究开发商的法律责任。当然,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教育部门、学校与开发商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约定”,业主可以同时向教育部门和学校讨要说法。但是,如果家长无理取闹导致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名誉受损,也有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