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医学学生患白血病去世 遗言志愿做医学标本

06.04.2014  13:28

27岁的白血病患者、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徐欣毅终于实现了永远留在校园里的梦想。学校接收了他的遗体,将其制作成医学标本,作今后病理指导课使用。未来,徐欣毅将以一名“大体老师”的形式继续留在学校,实现自己的医学梦想。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捐赠遗体在过世8小时内急速冷冻到零下30摄氏度保存,在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4摄氏度,让学生能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模拟学习。清明前夕,上海各大医学院校都相继进行了祭奠“大体老师”的仪式。

徐欣毅也曾参与过此类活动。今年2月,他在不多的几次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做出捐献遗体给母校的书面承诺。成为“大体老师”后,他的肌肉会被切成组织,器官会被做成标本,他对这一切流程再熟悉不过,“我不要骨灰,就是想留在学校。

母亲曾不止一次地就捐献遗体事宜与他交涉:“欣欣,妈妈也不喜欢要骨灰。我如果去世,我就把骨灰撒到土壤里,又环保、又有意义。”徐妈妈回忆,儿子当时还没等她说完,就抢话说:“能不能把我捐给学校?在学校的时间,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对医学有股傻傻的“执著劲儿

徐欣毅1987年3月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2005年,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班,2010年,以“中医学”专业课成绩第一名考入龙华临床医学院肾病科。

母亲眼中的徐欣毅,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和许多男孩一样喜欢看动漫,尤其喜欢机器猫。唯一的特点,就是他对医学事业那股子傻傻的“执著劲儿”。

2010年7月1日,是徐欣毅向妈妈炫耀大学成绩的好日子。母亲至今仍记得他当时的得意模样,她哭着笑了起来,“把一沓证书往我面前一放,让我看看他学了5年的成绩。”但11天后,却是徐家“天塌下来”的、最艰难的日子。那一天,徐欣毅在医院看到自己的血片报告后,轻轻地对母亲说了一句,“妈妈,我可能得大病了。

此后一年时间里,徐欣毅做了9次化疗。2011年9月,愈后感觉还不错的他坚持复学。

病后坚持上课、门诊值班

徐欣毅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为防止感冒,戴着口罩去上课;上课时疲劳虚弱,坚持到下课铃响起;同学们劝他回去休息,他说:“这是对老师的尊重。

由于太瘦弱,坐在板凳上学习一两个小时,腿就酸痛得不得了,回寝室又怕影响室友,所以徐欣毅把课集中在3天里上完,大部分时候回家。有一次病复发导致休克,在门诊遇见同班同学,他强装没事;在医院动手术,他也没有告诉同学,只是悄悄告诉妈妈,他想念学校。

在科室轮转时,徐欣毅坚持每个月值一到两个夜班,他知道这是医学生的必经之路,同时坚持跟导师抄方,门诊侍诊,虚心求教。

遗憾的是,半年后,徐欣毅再次因感染入院。

2012年2月的这次入院,只做了一次化疗,医生就让徐欣毅回家了,“他的生命周期差不多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化疗结束一个月后,徐欣毅就穿着纸尿裤,在妈妈的陪同下坐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到学校上课了。

最开始是一周去学校听一次课,听了两三次以后,徐欣毅竟带着一大箱子搬回了学校宿舍。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老师潘屹鸣说,小徐最喜欢上的课是旁人看来相对枯燥的“高级病理学”,“只有真喜欢医学的孩子,才会对这门课这么痴迷”。

徐欣毅对医学的痴迷程度,在他的同学魏易洪处也得到了印证。他俩从本科开始就同班,并相约今后一起读博。今年元旦,魏易洪去医院看望因感染而再次入院的小徐,两人促膝谈心,谈得最多的,就是学校里的专业课。

同学两点来的,他们一直谈、一直谈,谈到4点半才结束。”徐妈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她曾因担心孩子身体,数次尝试打断他们的谈话,却都未能成功,“欣欣一直揪着同学,问各种课程的进度,学到哪里了,有哪些难点。

最出名的“小徐医生”想上学

上海瑞金医院的血液科病房里,“小徐医生”是这里最出名的一个患者。病友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但凡有些疑问,最先找到的一般都是年轻的徐欣毅。因为是学医出身,自己又得了白血病,徐欣毅对血液疾病研究得很透彻。

白血病分很多种类,有骨髓内的,还有骨髓外的。我们欣欣是骨髓外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一类型,下头又分100多种。”徐欣毅病逝两周,他的卧室里,依然摆放着他生前常看的书籍和生活用品。徐妈妈指着厚厚一沓医学类书籍说,儿子生前就爱看医学专业书籍,酷爱学医。每次住院,徐欣毅都会整理出一大包书交给妈妈带去医院,他的枕边现在还放着4本书,一本是组织学与胚胎学,一本是英语晨读,一本是亚洲史,还有一本自然百科。

徐妈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徐欣毅对白血病的研究,他早在患病之初,就大体算出了自己的生命周期。“很多人,包括医生、亲戚都跟我们说,让他别去上课,好好玩玩,过好剩下的日子。”徐妈妈说,与一般人患绝症后产生“退隐山林”的想法不同,徐欣毅心心念念的事儿却是“上学”。

3月13日下午,“小徐医生”生命中的最后半个多小时,是在半昏迷的状态下,听着老师、同学们的聊天声度过的。徐妈妈说,当时小徐戴着呼吸面罩,双眼紧闭,只听到心跳监测仪里虚弱的嘀嘀声。

当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祝福视频在病房里播放时,徐欣毅竟微微睁开了眼。“我本来以为他再没力气睁眼了,没想到,老师、同学一来,他又振奋起来。”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徐妈妈回忆,在儿子忍受化疗痛苦那会儿,她的一句“赶紧好起来,好了去上学”给了孩子一剂“强心剂”,“那时他马上跳起来,说一定要上学”。

漂亮的生日蛋糕上,插着大大的生日蜡烛,7天之后,就是徐欣毅27岁生日,在同学们的祝福声中,徐欣毅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的遗体,由30多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师生一起抬进校园。徐欣毅生前,曾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坚持当一个“好医生”,“我这辈子就是要吃这行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