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会实践何时不再“走过场”
国家越来越重视高、初中及小学生的个人社会实践,不仅出台了各种政策去推动、鼓励学校开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部分高校在招生时也在以各种方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作出了要求。然而,在日前教育部开展的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的工作中,江西一家具备推荐保送生资格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透露,学生的社会实践并不作为保送生资格的评价标准,其推荐依旧是参照学生考试成绩排名。
一边是国家多次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另一边却是社会实践在学生升学评估中沦为“鸡肋”,这种矛盾现象缘何会形成?对此,南昌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这与当前教育体制并未强行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招体系有关。
学生保送多凭成绩 不看社会实践
1月22日,教育部开展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工作。2月中旬,就保送资格推荐标准,记者咨询了南昌一家具备推荐保送生资格学校的政教处相关负责人和几名高三年级班主任,得知虽然该校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但在保送生资格方面,社会实践并不作为一个评价标准,依然是按照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排名而定。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尴尬的现实,一方面国家在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提出要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现实却仍是涉及学生升学、保送的主导因素还是考试成绩。”一位家长无奈道。她表示,当学生和家长们意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无法给升学带来明显帮助时,难免会出现诸如“跑章”等敷衍了事,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这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社会实践未与高招体系直接挂钩
对此,南昌市教育局普高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国家早已提出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保证一定天数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过虽然国家有这种要求,并且教育部门和学校一直进行相关推行,但家长们更看重的是升学。”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硬性纳入高招、入职体系中,学生在社会实践考核中有没有好的成绩对其升学并无实质性影响。”该负责人坦言。正因如此,社会实践就出现了一种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厢情愿”去推,家长们并不买账的尴尬局面。此外,由于社会实践大部分活动都在户外进行,学生的课时安排和安全问题也困扰着不少学校。
“如果社会实践能成为高招体系的一个硬性要求,比如在美国,孩子一般从12岁开始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记录在考大学时是重要的资料。一般情况下,没有社会服务记录的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优秀,美国各大学都是不会录取的。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规定,或许不用等政府部门和学校推广,家长们就会抢着要求学校安排社会实践了。”南昌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省目前并没有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纳入高招评分体系,也许将来国家的大形势会有相关的要求,也许江西可能自己出台相关的要求,但一个完善健全的学生,个人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公益组织能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记者了解到,当前情况下,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学生做社会实践缺乏社会平台、没有被广泛认可的评价体系等因素,影响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实践效果。
“虽然平时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去社区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如打扫卫生,但这类活动很有限。”南昌市教育局普高处负责人说,很多时候还是学生自己去参加活动,这时,渠道和平台的获取就非常重要。“在京沪等地,多是由社会公益机构提供平台,而在南昌是否能实现,这很难说。”
目前高中生每个人都有一本“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该手册对高中生的社会实践有课时要求。学生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会被认可,哪一类的活动能被认可,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由哪一级组织去认可,目前却没有规定。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目前没有一个确定的学生个人实践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做支撑,做不到对学生个人实践活动进行记录、认可以及有效证明。
对此,教育专家分析,其实现阶段部分家长的观念在逐渐改变,他们不仅看重学习成绩,也关注孩子其他综合能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是通过一两次短暂的社会实践就能达到的,必须是延续性的活动和锻炼,而成为公益机构的志愿者,参加其组织的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渠道。”
“孩子的世界观还处于一个养成阶段,如果让他感到自己做10次公益和做1次公益的结果并无区别,没人认可,他就可能丧失积极性。所以,提供这样一个认可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现在存在很多'跑章'甚至是‘买章’的作假行为。如果我们具体规定了通过哪一级的组织、哪一类活动进行的社会实践才能得到认可,其评价就会有具体的操作规范,这种风气将会得到有效遏制。”该教育专家表示,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公益组织本身必须得到政府及社会认可,即合法注册获得身份。只有这样,将来社会实践真正与升学挂钩后,孩子们才能真正把社会实践放在心上,而家长们也能安心,全力支持这一项政策的推进。
■信息日报记者胡永继、沈冠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