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闹”时有发生渐成普遍现象 人大代表建议立法保护校园安全

30.01.2015  22:23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1月30日南昌讯(记者 陈大圣 良保)“医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与之类似的“学闹”还是一个新词,但发生的概率正在加大,“学闹”成为普遍现象的趋势在加大,危害着校园的安全,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此,有人大代表建议,立法打击“学闹”,维护校园安全和教师权益。>>专题:江西深化改革在路上——2015年江西省两会特别报道

  何为“学闹”?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在校内或者校外发生意外,不管是否跟学校有关,哪怕学校没有任何责任,家长都会叫上一帮人到学校闹一闹,比如堵校门、挂横幅、放鞭炮等等。对于“学闹”的危害,省人大代表、上饶市二中副校长吴晓霞深有体会。

  吴晓霞告诉记者,仅2014年,他们学校就发生了三起“学闹”事件。事件发生后,特警就进入了学校维护秩序,以防事态恶化。

  “特警进入学校,这在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从来没见过。”吴晓霞说。

  说起事件的原因,吴晓霞颇为无奈。她告诉记者,事情都很简单明了,比如其中一件就是学生在休息时间内,在外面的租住房内洗澡,煤气中毒死亡了,家长因此怪罪学校,就到学校去闹。“还有一件是放假期间,学生在校外溺亡,当时监控录像证实了这一点,公安后来也下了结论,但家长还是认为是学校的责任,就到学校来闹。

  记者查询相关报道发现,近年来,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频发,而伴随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也呈上升趋势,学校处在十分尴尬的位置。哪怕相关部门认定学校没有责任,但仍然有家长采取激进手段。

  “中国几千年来,很少出现老师会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担心的,现在,‘学闹’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校这块净土受到了侵犯,教师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吴晓霞不无担忧的说。

  “学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吴晓霞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的素质是一方面,外部环境影响是一方面,“或许有些家长尝到了闹的甜头”。

  一位教育界人士对记者表示,学闹目的很明显,就是家长认为闹的越凶,得到的好处就越多,不闹可能就得不到什么好处。“给人形成谁闹的厉害,谁就有道理的观念。

  其实,很多事件并不是学校的原因,而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但家长却不管这些,就是要到学校闹。“就是因为学生到学校来了,是你学校的人,出了事就是你学校的事,追到你学校头上来。

  “比如,学生自己从学校楼上跳下来,学生家长就到学校放鞭炮、摆花圈,你有什么办法呢?按道理这怎么能怪学校呢。

  该业内人士表示,“学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健全的法律,完善的善后处理机制,无形中给学校增加了很大的责任。“如果出台了相关的义务、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后,就不怕你到学校来闹。

  对于这一点,吴晓霞也深有体会。她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江西校园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用法律来处理“学闹”。“有个法就好办,依法办事,如果这个条例出台,将会是江西所有教师的福音。

  吴晓霞的建议源自于我省处理“医闹”的经验。2014年,我省制定并实施了《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这在全国尚属首个省级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地方性法规。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医疗纠纷大幅下降。

  吴晓霞说,她每天上班都会经过上饶市人民医院,以前经常见到有挂横幅的,今年这样的情况少了很多,由此可见法律法规的作用,依葫芦画瓢,用法律来解决“学闹”问题,理应是最佳办法。

  无独有偶,在刚刚闭幕的江西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南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姚电牵头上交了一份提案:《用法制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和治理学闹问题》,这一建议,引起了教育界别委员的共鸣,纷纷在提案上签名。

  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目前省人大正围绕“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调研,将出台有关江西省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方面的条例。现在调研阶段已经完成,正在立项。出台后,针对学生的伤害事故处理将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