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不好当——中小学教师有“三怕”

08.09.2015  16:59

  新华网西宁9月8日电(记者 庞书纬)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1个教师节。记者日前在基层中小学采访发现,被称为“辛勤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如今却经常面临“三大怕”。

   第一怕:怕孩子出事

  “20年前我刚开始教书的时候,经常带着学生去爬山、踏青,但现在,组织校外活动却是如履薄冰。”西宁市南大街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张彦娜说。

  上述现象并非个别,作为“80后”教师,西宁市行知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张世芳向记者讲述了去年的一次经历:

  当时正值冬天,有个男生感冒了,鼻涕眼泪不停地流。张世芳看着心疼,就准备把给自家孩子买的小儿感冒药给他吃。

  “我正准备把药递给他,旁边的老师连忙劝阻。”张世芳说:“过了好几秒钟我才回过神儿来,想起这几年看到、听到的‘教闹’,只好把药收了回来,给孩子家长打了电话,但心里难受了好久。

  近年来,鉴于意外伤害事故高发的现实,学生安全越来越成为悬在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体育课则成为“重灾区”。

  记者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宁市南大街小学、行知小学等学校采访时发现,“跳箱”、鞍马等体育器械,很多都在库房中“养老”。多位体育老师告诉记者,如今体育课的目标,已从原先的强身健体“下调”到不出事故。

   第二怕:怕家长误解

  “原先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都会说‘请老师严格管教’。现在竟有家长对老师说‘我孩子学不学不关你事’。”西宁市南大街小学原校长徐维宾说,如今随着“独二代”比例越来越高,如何与家长之间更好地沟通,成为一线教师经常面对的难题。

  “每年高考录取之后和教师节之前,我手机不敢开机,最怕的就是家长打电话请吃饭。去是肯定不行的,但如果解释不好,家长很可能会误解,认为老师对他的孩子有看法。”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玉军说。

  与上述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功利化。

  “最典型的是在高二分文理科的时候,有的学生被分到了别的班。个别家长再次见到孩子原先的老师时,甚至装作不认识,让人寒心。”西宁市第五中学资深教师张钊不久前接受采访时说。

  不少教师告诉记者,近年来,不少家长对孩子成绩过度关注,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从教学规律的角度来说,初一、初二或高一、高二,应当多进行一些‘打好基础’、‘培养思维’的学习。但现在有些家长对日常测验成绩特别看重,导致一些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很难开展。”张玉军说。

   第三怕:怕社会冷眼

  “过去都说‘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现在这种现象并没有根除,有的老同学见了面,甚至开玩笑说‘你咋当老师了’。”青海省大通县黄家寨镇中心学校教师刘田钧说,如今社会上说起教师这个职业,除了“园丁”等光环之外,更多的印象,却是收入偏低、发展空间狭小。

  青海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子华认为,教师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职业,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教师同样面临养家的重担。近年来,基层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总体依旧缺乏吸引力。

  “这样长期下去,势必影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后备人才培养。”李子华说。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作为改革重要内容,将在中小学教师中“设置正高级职称,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

  “中小学教师也能参评正高级职称,对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显而易见。其实对长期坚守在一线的教师来说,在乎的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环,而是我们的职业是否真正得到了尊重,我们的付出是否真正得到了认可。”刘田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