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闷死校车”,皮球别踢太远
河北廊坊市霸州堂二里镇八街一排灰色的建筑中,亲爽养正幼儿园显得格外亮眼。刷成橘色的三层小楼,粉色的围栏上飘着五彩旗。7月13日之后,这里每天传出的读书声和活动的配乐都戛然而止。因为一位3岁女童遗落校车致死事故,这里被有关部门查封。这是半个月以来,河北省发生的第四起幼儿园校车遗落幼儿致死事故。(7月24日 新京报)
活蹦乱跳的孩子,被“烤死”在校车上。令人绝望的是,保定、唐山、石家庄、廊坊——半个月来,河北四地惨剧不绝。据说,四起事故中,除唐山的一家幼儿园,其他均属无证幼儿园,接送车辆也均不合规。顺理成章的反思也很多:比如黑幼儿园为什么不查处、比如黑校车为何一路绿灯;再宏大一些,比如吁求多年的学前义务教育为何迟迟难以落地。
这些义愤填膺又理据铿锵的说法,肯定是很有道理的。不过,远水不解近渴,对于更多奔走在黑幼儿园和黑校车上的孩子来说,教育监管与市场监督部门的禁令与提醒,可能比遥远而掣肘的制度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
就像听到这些惨剧之后,几乎所有谈及此事的人,都会下意识问这么一句话:“只要检查一下人数,怎么会落下孩子?”是的,只要检查下人数,何至于人命关天?我想问的是,在一地发生闷死孩子的悲剧之后,上级主管部门为何不能举一反三,对所有基层幼儿园来个“友情提醒”?这个工作,电话也好、微信也罢,比财政建设公立幼儿园更速效,比慈善捐赠黄鼻子校车更靠谱,只是,地方部门有这个责任意识吗?
据说事发后,河北省教育厅发文,将事故原因归咎于一些民办幼儿园唯利是图、违法违规购置非标准车辆以及负有审批职权的基层教育部门审批把关不严。这些说辞,固然是反思的主要层面,但,舆论仍有两重追问如鲠在喉:第一,教育主管部门举一反思、以儆效尤了吗?今年的第一起悲剧发生后,主管部门有没有拉网式排查隐患、有没有及时下发通知禁令?第二,别忘了2016年7月,同样是河北,3天内两起同样的事故,3名幼儿在校车内闷死。欠发达地区的黑幼儿园或黑校车不是某个地方才有,那么,为什么两年高频出现人命事故、这仅仅是涉事者的责任吗?
在立法上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这固然是一劳永逸的做法,但眼下来说,似乎连第一只靴子还没有落下来。因此,无论把责任抛给义务教育,或者把皮球踢给倒霉的民办教育,都不是反思孩子遗落校车致死事故的务实姿势。
在基层,黑幼儿园很多,而这种市场化的黑幼儿园,为了比拼“服务与质量”,又在校车接送等环节无序竞争,埋下诸多安全与风险隐患。指望一锅端地解决黑幼儿园问题,听起来解恨,却未必现实;但既然宽纵了这些幼儿园的存在,如何将之“由黑漂白”、或者纳入有序监管,这才是真正现实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供给侧解决不了学前教育资源瓶颈的前提下,提醒暑期高温上课的风险、强化校车接送安全流程,苦口婆心一点、事无巨细一些,比出事了就骂幼儿园之黑更人性、更真诚。(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