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宇:夯实“四有”科研基础,提升项目申报实效
编者按:
2021年,学校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目标要求,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积极打造“十育人”品牌载体,引领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引导青年学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思政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即日起,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通过校园网推出“南工,我对你说”专栏,今天推出第七篇——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赵新宇:夯实“四有”科研基础,提升项目申报实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是“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接到科研处交予的这个报告题目时,我们内心是“惴惴不安”的,因为很多学院比我们做的更好。希望报告可以抛砖引玉,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首先介绍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近年来的科研项目情况 。在纵向课题方面,近年来国家基金每年4-6项,科技厅项目每年5项左右,稳定在全校同类项目的40%左右。2021年获批8项国家基金,约占全校总量的60%,这是一个突破。在横向课题方面,近年来横向课题数量呈增长趋势,每年约500万元左右。预计今明两年会有更大增长,例如黄荣珍教授团队2021年横向课题合同总额已达900多万元,下一步有望突破1000万元。
其次介绍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情况。 在讲座方面,近5年来,学院和各研究团队邀请了包括基金项目会评专家、重大项目会评专家在内的学者来校作基金申报辅导讲座20余次。在专家库方面,学院建立了63人的校外评审专家库,含学院所有的学科方向,每年对国基项目、竞争性的省科技厅项目进行评审。在组织时间方面,省科技厅项目的组织申报开始时间为每年7月份放假之前,国家基金的组织申报开始时间为每年9月份秋季开学之后。在评审方面,每份本子送2-3名同行专家,根据专家反馈意见,督促老师参考并认真修改,另外各研究团队也会组织对成员本子作评审。
第三是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申报的基础。 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是项目获批的助推剂,而申报的基础是否扎实是决定因素,它包括人才引进、团队建设、平台建设、交流合作等四个方面,概括起来是要做到“四有”。 一是要有博士。 博士毕业前4年是科研爆发力最强的时间,最容易出论文,大部分博士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基金也是在这个时间。大量引进博士,是快速提高科研业绩的有效途径。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一直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近年来一直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博士引进目标,至今学院已有博士92名,数量居全校各学院之首。 二是要有团队。 学院60%以上的基金项目出自科研团队,团队建设对项目申报非常重要。学院目前的团队主要有: 樟树繁育与开发利用团队—— 团队影响力大,奖励多、大项目多、产学研合作做的好。 退化生态修复团队—— 团队管理规范,国基项目多,高水平论文多,培养的人才多。 中小河流治理团队—— 团队在农村中小河流治理、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方面有特色,预计其成果能获得赣鄱水利奖相关表彰。另外 计勇教授团队、 陈宇炜教授团队 在鄱阳湖水生态环境方面有出色的研究,同时水保、农水、园林、地质、测绘等方向的团队建设也发展得不错。 三是要有平台。 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90%以上的国基项目获得者是在科研平台坐班工作的老师,平台对科研的发展至关重要。学院现有1个国家平台,5个省级平台,这些都是在原来的两个校级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近年来,平台规范了管理制度,老师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老师来到平台工作。学院有150位老师,平台空间并不宽裕,很多老师就是在实验室工作,身边是相同方向的同事,背后是科研设备,隔壁是研究生工作室,做科研非常便利。科研平台老师在节假日、晚上加班已是常态,在平台工作出成果,但压力也大。 四是要有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是科研项目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科研项目才会越做越大。这些年学院在交流合作方面的工作有:一是学院建立了“河湖学术讲坛”,支持老师开展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了近20期。学院老师学术交流的热情越来越高,除学院以外,研究团队、老师也会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以至于现在国家平台四楼会议室的预定需要提前几天。二是学院与江西省内外多家水利单位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而且这项工作在加速,仅2021年就签约了近10家单位。另外,学院许多老师与水利行业联系紧密,合作很多,还有不少老师开办了公司,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地方建设,在学校登记的横向课题只是老师交流合作成果的一部分。
今后,我们会按照学校“更名升大”目标要求,更加努力工作,争取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本文为2022年1月13日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教师赵新宇在学校2022年科研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个人简介:赵新宇,鄱阳湖流域水工程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专职副主任,分管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科研、平台、科研设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