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月球探测器撞月始于“找水”

25.04.2014  21:17

撞月瞬间模拟图

近日,美国宇航局“月球大气与尘埃环境探测器”完成既定科学任务后在月球背面受控撞月,成功避免了若自主降落可能会撞击并污染阿波罗号着陆点等人类探月遗迹的可能。

该消息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对探测器“撞月自尽”的热议。然而,《国际太空》杂志副主编、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庞之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探测器“撞月自尽”由来已久,这一切都要从在月球找寻水的证据谈起。

庞之浩介绍说,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率先开展了撞月式探测。有别于早期的硬着陆,“撞月”是利用探测器完成任务后的寿命末期,最后选择“自杀式”撞击月表进行撞击探测。

1998年美国发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重新唤起了人类探访月球的热情。翌年,“月球勘探者”在地面控制下,撞向月球南极附近一处直径50~60公里的陨石坑(怀疑有水冰存在),试图通过撞击产生的高温使潜在的水冰气化。然而,20多架望远镜均未观测到水蒸汽等的踪迹。美宇航局分析可能原因有三:月球的确没水、撞击地点没水、撞击力不够。

庞之浩说,“月球勘探者”撞月虽未发现水的踪迹,但并未打消人类利用该方式“找水”的念头。

欧洲航天局的首枚月球探测器SMART-1,也在任务完成后于2006年9月3日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撞击,完成其最终使命。据庞之浩介绍,尽管SMART-1最终没有实现欧洲航天局“打水漂式”撞月的设想,但整个控制过程表现不错,实现了探测器在预定时间撞击了预期地点,完成了为其设置的工程目标。

此后,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日本发射的“月女神一号”、印度发射的“月船一号”等都曾撞击月球,这些探测器在寿命末期的撞击,基本上都完成了其工程目标。

如果说以上探测器的撞月行为只是顺便完成“最后使命”,那么美国宇航局(NASA)2009年的“双星探月”计划则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撞月大动作。

庞之浩介绍说,美国利用一箭两星技术,将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和月球陨坑观测和探测卫星(LCROSS)送上月球轨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探测月球月壤的内部组成和月球是否有水存在的证据。其中LCROSS是个双机飞船:由半人马座火箭改装而成的撞击器和“守望者”探测器。

LCROSS的撞月是这样进行的:撞击器先以超过音速7倍的极速撞向预先选定的月球南极一个陨石坑,紧随的“守望者”探测器会把握数分钟的时间拍摄和探测分析,待数据回传完毕之后,以同一方式撞向月球表面。

2010年10月,美国科学家公布了该次撞月行动的数据分析结果,证实月球的地面下埋藏有冰、银和水银等“让人意想不到”的化学物质。(赵广立)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