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告别破旧土坯房 乐业:家门口搞种养

28.06.2015  14:24

  “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感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里喜洋洋。”赣州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村小组小广场边的一面墙壁上,村民自发悬挂的一幅大对联鲜艳醒目。村民华水林说,对联上的字,是全村119户462人的共同心声。

  6月27日,记者探访华屋,所见所闻均是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村民告别了破旧土坯房,搬进宽敞气派的2层小洋房;家门口种菜、养蜂,收入明显提高……华水林说,村民们都清楚,如今的美好新生活,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带来的。

  3年来华屋发生华丽巨变

  华屋因整个村庄姓华而得名,地处瑞金东南部,距瑞金城区15公里,与福建长汀县交界,全村119户家庭都是苏区干部和红军烈属后代,是著名的红军烈士村,素有“赣闽边际红色第一村”之称。

  苏区时期,仅有43户家庭的华屋家家参加了革命,有20位青壮年为革命壮烈牺牲。加入红军前夕,17位青壮年相约在华氏祠堂背后的蛤蟆岭上每人栽种一棵松树,称之为“信念树”。长征途中,17位华氏男儿全部捐躯,留下了荡气回肠的“17棵松”故事。

  “因为革命,华屋很红;因为战争,华屋很穷。”27日,在黄沙村委会当文书的华屋人华盛向记者描述了2012年前的华屋旧景:华屋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全村119户中有103户居住在土坯房,整个村庄没有小车、空调、燃气灶,没有一户家庭有卫生间。

  变化缘于《若干意见》。伴随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春风,华屋于2013年被列为瑞金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示范点。华盛说,华屋村小组按照“五统一分”的原则推进土坯房改造,即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外墙装修,上级部门帮扶全组的水、电、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去年10月9日,华屋村家家户户分到了崭新漂亮的二层小洋房。

  昨日,记者走进华屋,视线中一边是洋溢着欢声笑语的栋栋新房,另一边是历经风雨沧桑的危旧土坯房,新旧对比,见证了该村3年来的华丽巨变。

  “高大上”洋房带来了四代同堂

  白墙黑瓦、坡顶翘角马头墙……站在自家小洋房前,78岁的胡冬娣老人笑容灿烂。老人是红军烈属,此前一直蜗居在仅25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她操着一口浓厚的客家方言称,那间土坯房太破旧,透风漏雨,碰上暴雨天就担心房子倒塌,在外务工的孙子相了几次亲,对方都嫌条件差,婚事没有下文。2013年,华屋启动危旧土坯房改造后,小洋房立了起来,孙子不仅把媳妇娶进了门,还给她添了曾孙,家里四代同堂。

  老人家里,洗衣机、热水器、液晶电视、席梦思、沙发一应俱全。在村民华水林家,记者看到了同样场景。“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我特别高兴的是,家里也接上自来水了。”华水林拧开厨房里的水龙头,流出的是清澈甘甜的山泉水。华水林说,自从懂事起他就到村边水井挑水喝,来来回回觉得很累。2013年起,村里土坯房改造时,还实施了取水工程,引山泉入户,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喝上干净自来水。

  华水林的这栋小洋房,造价13.3万元,政府各项补助就有5万多,他只花了8万左右。房子面积200余平方米,楼上楼下共7个房间,家里6个人住,宽敞舒适。“住了大半辈子土坯房,现在住进了小洋房,生活条件也赶上了城里人,我打心底感谢党的好政策。

  “山下种菜、山里养蜂、山上栽茶

  华水林家大门对面,就是一个个蔬菜大棚,棚内辣椒、苦瓜、芹菜等蔬菜长势喜人。和华水林一样,华屋的村民们不仅住进了小洋房,还迈出了脱贫致富的步伐,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3月份我开始搞蔬菜种植,到现在已有1万多元的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华水林说,之前他靠打工为生,一个月最多赚2000多元,除掉生活开支,几乎没剩余。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安心做事,并且收入相比以前明显提高,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华屋连片的大棚背后,是当地精准扶贫好政策。“不仅要让村民住得好,更要让他们过得好。”叶坪乡党委书记邓冬猛说,为引领村民脱贫,村里以集体名义流转了70余亩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考虑到村民为住新房已花光积蓄,政府扶持建设了标准化蔬菜大棚,向村民出租,收取低廉租金,解决了村民后顾之忧。依托蔬菜种植,一些村民已走上致富路,像村民华六庆,租了19个大棚,短短几月就赚了五六万。不仅如此,华屋还推行养蜂、油茶等产业,经济效益同样可观,一些养蜂大户年收入可稳定在5万元以上。

  “山下种菜、山里养蜂、山上栽茶”。邓冬猛说,华屋村民在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同时,还特意保留了原来的土坯房群,作为革命历史原貌对外展示,并整合17棵“烈士信念树”、开国将军故居等资源,打造一个集红色、绿色、古色、自然景观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特色文化村庄。可以预见,华屋人的生活还会更加红火。

  3年赣州263万农民告别土坯房

  在赣南大地,还有很多村庄像华屋这样发生了可喜变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赣州市长冷新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三年来,该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赣州正成为“老区中的特区”,《若干意见》是惠泽赣南人民的“幸福宝典”。

  冷新生说,2012年以来,赣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058元增加到22935元,年均增长12.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684元增加到6946元,年均增长12.8%。近三年来,赣州累计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63.08万户,263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将3.69万烈士子女纳入定期生活补助范围;新改扩建校舍302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132万平方米,校舍D级危房基本消除;赣州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的215.46万人减少到105.0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近16个百分点。

  冷新生说,《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南大地如沐春风,发生了巨大变化,最近三年该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居全省前列。“《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极大地提升了赣州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拉近了与全国、全省的差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坚实。”他说,随着《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赣州的区域地位、综合竞争力空前提升,对外影响力、关注度迅速提高,发展潜力和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令人瞩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独特战略意见日益凸显,其呈现的发展前景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