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宣城:“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23.09.2016  11:44
【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宣城:“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 上饶之窗
【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宣城:“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 上饶之窗
【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宣城:“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 上饶之窗
【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宣城:“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 上饶之窗
来源: www.srzc.com

 

人民网合肥9月20日电(韩畅)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首个生态市……这是宣城“生态立市”“六城同创”的丰硕成果,也是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的精彩注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二五”以来,宣城始终明确“11331”发展思路,坚持以生态文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以生态创建统揽环境保护工作,阔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宣城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生态立市”起步早 步子疾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诗中足见宣城自然风光之秀丽,环境底子厚,是优势,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宣城境内新安江、太湖、长江等流域重要的水源养区,是长三角区域向中西部地区过渡的生态屏障,其生态意义对安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先污染后治理,注重末端治理的环保老路,我们现在走不通也走不起,这就迫使我们要走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子。”宣城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后发地区,宣城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是生态优势。

2011年4月,宣城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2013年底,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11331”的发展思路,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先导战略。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中,市委书记韩军亲自担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指挥长,全方位推进、科学规划森林城市创建格局。

创建森林城市,主战场在城市,但如果割裂城乡,一定失败。宣城在大力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同时,结合“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全力推进森林乡村创建,城乡统筹,并举发展。

振奋人心的数据是“创森”成果的清晰注解——截至2015年底,宣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49平方米,城区乔木种植比例达60%以上,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达30%,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5%以上。

“十二五”以来,宣城再次证明生态立市与工业强市并不矛盾,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5年来工业化率由2010年38.4%提高到44.5%,而森林覆盖率达58.03%,比“十一五”末提高近3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000亿元,是2010年的1.85倍。

“绿剑”高悬 环保行动成品牌

滚磨废水经过物化、生化两级处理,除大部分回收外,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的其余废水外排……通过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每年处理废水21万多平方米,可节约用水150万吨。宣城市绩溪县黄山恒久链传动有限公司是该县“退城入园”的10多家模范企业之一,也是宣城 “绿剑行动”中的生动范本。

2010年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背景下,宣城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虽市内企业数量较多,但体量不大、布局不优,产业集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成效。“这一年,国家环保部对宣城造纸行业实行挂牌督办,再次给我们警醒。‘绿剑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宣城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环境监管仅仅依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环保执法受到体制机制的掣肘,监管难以做到全覆盖。”该负责人介绍,去年宣城市成立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市政府委派环保督查员制度和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环境监管工作合力不断放大,为解决一些“硬骨头”提供了有力保障。

环保部门单兵作战的窘境,演变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统筹、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各市直部门“一个都不能少”,环境工作细化到每个岗位,且纳入考核。

责任分工明确了,执法才有力度,“绿剑行动”坚持“四不放过”:不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对不良企业动真格,加大监管频次,实行高限处罚。

2015年11月,宣城市环保局发布了第一批环保诚信企业“红黑榜”,安徽昌泰特钢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列入黑榜。

连续6年开展“绿剑行动”,宣城市环境违法率由2010年的49%下降到2015年的19.6%,成为了全省环境违法率较低的城市之一,“绿剑行动”俨然成为宣城叫得响的品牌。

绿色产业激活发展新动能

宣城市旌德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也是中国灵芝之乡,境内盛产灵芝、宣砚、竹笋、红豆杉,为打通城乡间贸易隔阂,该县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力量,利用电子商务等载体,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新路径。

在宣城市泾县,宣纸渐渐成为国内文房四宝界的“奢侈品”。中国宣纸博物馆馆长胡文军介绍,在北京都市联盟拍卖会上,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红星牌四尺黄料夹宣,被认为现今仅有一刀存世,成交价38万元。上海嘉泰春拍上,1984年红星龟纹净皮宣纸(10刀)附原纸箱,最终以20.7万元成交。

“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市”,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下,宣城的“绿色引擎”正在加速,各产业多点开花。“十二五”以来新增规模工业企业788户,总数达1389户,居全省第5位;实现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和民营企业税收“两个百亿”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比2010年提高15和14个百分点。

离开发展谈环保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是竭泽而渔。绿色发展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

5年来,宣城新增4A级以上景区8家,龙川景区创成5A景区,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4个、精品线路1条。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和18%。

“多乡一业、数村一品”,通过规划引导、项目扶持,宣城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品牌,宣州木业、广德竹业、宁国森林食品、泾县木竹工艺品、绩溪生物制药、郎溪花卉苗木、旌德旌灵芝和香榧等特色产业品牌效应渐现。绩溪、广德被商务部列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个、省级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5个,农产品加工产值是2010年的2.5倍。

绿色发展是城市的恒久动力,也是为了满足群众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十二五”以来,宣城新增绿化面积778.6公顷,城市绿地率达3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到2017年,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比例将达30%以上;2015年,市委市政府争取近1.2亿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涉及54个乡镇、143个行政村,惠及人口35.15万人。同时,建立水阳江、青弋江、郎川河等重点河流、南漪湖等湖库的环保联防联控机制,提高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预警和处置能力。

过去5年,宣城成功创成省级文明城市,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在全省率先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市,创成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市,顺利通过“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复评并更名为“中国文房四宝之城”。荣誉是宣城金色的序章,也为打造“四个特色之城”,建设三省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