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征信体系破解农村“贷款难”
农村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地区频频出现“贷款难”,这与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密不可分。要想尽快破解农村“贷款难”,就必须加快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信用的城乡一体化。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5年5月底,广东省(除深圳市外)共有18个县(市、区)启动了信用村建设,投入资金1507万元,已有超过百万农户信息录入到征信中心。按照广东省政府的部署,相关部门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区域全覆盖、业务全覆盖、人群全覆盖。这标志着广东农村信用体系的框架正在逐渐清晰,走在了全国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前列。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认为,信息生产是银行的重要功能。农村征信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与城市不同,在农村开展信贷业务必须依赖大量“软信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频频出现“贷款难”,这固然与银行贷款门槛高有关,但也与信息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密不可分。由于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银行不能及时掌握农民的信用数据,通常为规避信用风险而惜贷。因此,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对于破解农村贷款难这一“痼疾”,对改善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
国家高度重视信用体系的建设,已经从国家层面开始顶层设计。截至2015年4月底,央行征信系统收录了8.6亿自然人、2068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3.6亿,有贷款卡的企业组织1023万户。今年年初,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然而,我国目前只有央行建立了一套征信系统,采集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银行,远没有实现全覆盖,不少公民和组织仍处于无信用记录的状态。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征信基础较弱,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农村信用信息比较困难,涉及征信的农村模式、农民隐私保护、涉农数据安全、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符合农村实际的征信产品和服务等基础工作还非常欠缺。由此导致了信用缺失、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城乡信用体系建设差距明显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