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对建筑的审美应有自知之明

22.10.2014  21:51

从“秋裤楼”到“马桶盖”,近年来,奇怪的建筑不断在各地涌现。如果追究一下这些“建筑地标”是怎么产生的,很容易发现其背后权力的影子。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汤国华说:“山寨建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地方当政者比较低的文化修养,盲目崇拜外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新京报》10月21日)

城市建设怎么进行,重要建筑怎么设计,取决于当地领导的“长官意志”,这是奇怪建筑诞生地的通病。在城市规划方案、重要建筑设计方案最终拍板时,地方领导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他们的审美能力直接影响到公众利益,他们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建筑效果会不会“奇奇怪怪”。为了不再出现太多奇怪建筑,对地方当政者提出审美能力的要求,成了维护城市形象不可忽视的部分。

尽管地方领导干部的学历越来越高,“知识型官员”几乎满大街都是,“博士市长”也不再是新鲜事了。但是,有知识不等于无所不知,有学历也不必然代表良好的审美鉴赏力。当然,官员们也并非无所不能,总会在某个专业领域里有所缺陷,关键是他们要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清醒把握,不要因为手中有了权力,就以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不会出错,进而产生自以为是的幻觉。

当政者不会审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政者不听专业人士的建议,不尊重专业判断。谁都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先知,能够掌握一两门专业性的知识,满足自己职业的基本要求,是现代人合理的社会分工。对当政者来说,掌握符合民众利益的政治技能,是对他们的专业要求。建筑设计在官员专业领域之外,固然不必有分外苛求。但是,他们应当学会倾听美的声音,理解美的哲学,学会理解大众的审美,尊重专业意见和见解。

一句知名的美学名言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针对的是艺术审美,牵涉到公共领域的建设,则要把公共利益、公众审美观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尤其是广场、公园等由财政出资,公众使用的建筑,必须取得日常使用者的认同。这种朴素的美是实用性的,在设计上把实用性放在重要位置,附加在其上的美丽应当不影响正常使用,不让人产生反感。一些奇怪造型的建筑产生后,决策者的审美观被批评为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就是因为自己的审美过于“奇特”,不把普通人的寻常审美观当回事。

人类的审美能力处于动态的变化和进步中,官员也要懂得创新的美。创新不是由掌握权力的人指手画脚,它应当符合美学的发展规律。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一件代表作品是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当初设计方案出来时,有人认为这样会破坏卢浮宫的整体风貌。当时法国总统密特朗力排众议,采用了贝聿铭的建筑方案。现在这座玻璃金字塔已经和卢浮宫一样成了世界建筑经典。但是,创新具有唯一性,看似突兀的创新建筑,如果最终取得成功,一定具备符合地方精神气质的内在美。同样的玻璃金字塔搬到故宫门口,恐怕就会贻笑大方。国内一些地方山寨建筑如雨后春笋,根本不是什么创新审美,而是暴发户心态作祟下的生搬硬套。

尊重专业人士的审美,理解大众文化的审美,吸纳合理创新的审美,是当政者应当具备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说,地方官员自己最好不要有太强烈的个人偏好,尤其不能让自己的审美观取代专业设计者和老百姓的审美观。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