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定杰:治理微信谣言,需多管齐下

14.05.2014  19:44

  最近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被众多用户热转,题目是《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这些秘密包括微波炉辐射会致癌、微波炉烹调食物会导致营养流失等。真相是否如此?央视《焦点访谈》揭秘,实为微信营销发布虚假信息赚眼球。(5月14日央广网)

  微波炉和微信号都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但传播速度快、渠道通畅的微信却成了把微波炉变成谣言的温床。如今,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来造谣传谣的戏码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管是伪科学命题,还是无中生有的寻人启事,都说得有鼻子有眼,难辨真伪。微信成了危信,也被大家调侃为“稍微信一点儿”。那么是谁在微信上说这些“不能说的秘密”呢?在这次微波炉谣言里,是一个叫做“自然医学与养生”的微信公众号,专门利用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迫切的心理,发布令人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偏方“养生帖”、“科普帖”,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软文营销推广赚钱营利。

  微信本是一款熟人之间小圈子交流的社交软件,却被一些营销公司用作营销、推广盈利的工具。如果无视科学规律和国家法律,滥用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那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微信朋友圈亟需生态净化,防止网络谣言法外传播已成共识。

  一、微信官方建立自洁机制。微信以超6亿的用户先入为主,雄踞私密社交软件领头羊地位,但微信最大的优点安全和隐秘也恰恰是其管理的缺点。任何用户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好友圈里一堆广告账号,充斥着广告垃圾,因此微信官方自身只有加大力度打击垃圾广告,建立完善的举报系统,才能避免用户流失,逐步实现盈利。

  二、细化法律解释,强调多方协调。同样是在信息网络,微博用户与微信用户之间相类似的失误行为却因转发机制的不同(微信转发删除都不是复制品)导致了不同的后果,同时“转发量”这一入罪标准,鲜有微信用户会去关注,而司法解释对于网络传播谣言采取了一刀切,并未从法律上区别对待。所以,在微信上,即使不是造谣者,一条谣言如果被转发超过500次就必须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微信相比微博甄别信息转发量的难度要更高,更需要电信部门、公安部门、网警通力合作,追根溯源,找出隐藏在背后的每一个造谣和传谣者。

  三、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与法律意识。与微博上屡见不鲜的处置谣言事件相比,微信上造谣也属于违法、传谣也要担责还未被广泛认可,部分人出于好奇、玩笑或泄私愤的情绪,制造或改编各种网络谣言或者觉得受众只限朋友没有外人,不是对外传播,就任意捏造。同时,谣言集散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也是基于朋友间关系的转发,更容易被相信。作为用户,尤其要避免碍于人情脸面,不做独立思考和判断,推崇情绪化表达,盲从大众心理,成为“乌合之众”。当然,谣言的出现和传也并不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反而也助于培养人们的质疑精神、识别、判断的能力。

  应当指出,治理微信谣言并不是排除微信营销。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通过微信手段挖掘潜在价值,创业创富只要不触犯科学和道德界线,都应当被承认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