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积极探索养殖转型与生态县创建融合发展新模式

29.04.2015  11:09

  宜丰县2014年生猪存栏23.57万头,出栏40.6万头,家禽存笼17270百羽,出笼13750百羽。养殖业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养殖规模日益扩大,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近年来,宜丰县在县四套班子的正确领导下,探索出一条养殖业转型与生态县创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养殖指标每年都有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制定防治养殖业污染的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属地管理。按照《江西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规定,养殖者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场)和行政村属地管理,实行上下联动。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负责”,落实养殖场的主体责任,采取倒逼措施,确保养殖污染整治和规范管理取得实效。2、坚持控量提质。从源头抓起,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合理布局,堵疏结合,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养殖场,大力削减生猪养殖规模和数量,着力做到“提升一批、整治一批、关停一批”。3、坚持突出重点。整治对象突出以北门水库库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集镇等禁养区、耶溪河、长胜江两岸和村庄为重点,统筹抓好全县面上的污染整治与规范管理工作。4、坚持机制创新。坚持从机制着手,探索构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村民自治”的养殖污染整治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体制机制。

  二、捋清防治养殖业污染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区域化、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长效化”的原则,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生产与生态兼顾,属地管理、治旧控新、疏堵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推进养殖业污染治理和规范管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鼓励养殖户退养或转型,从源头上控制和削减养殖业排污总量,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确保养殖业科学稳健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探索防治养殖业污染的有效途径。1、严格控制生猪养殖总量。协助各乡镇(场)根据《宜丰县畜禽养殖管理办法》,划定辖区内的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并通告到村到户;落实属地监管措施,禁养区、限养区内不得新建、扩建养殖场,严格落实好畜禽养殖场联审联批制度,严禁未批先建,落实控量措施,力争全县生猪饲养量稳定控制在40万头以内。2、限期关停转迁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督促各乡镇(场)严格落实禁养区限养区政策规定。做好禁养区内、耶溪河、长胜江两岸500范围内养殖场工作,限期关停转迁,并做好补偿安置工作。3、大力推进养殖业污染物治理。督促养殖场加大治污设施投入,做好“三池一分流”设施建设。要求养殖场内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生产工艺,建好沼气池、储粪池、化尸池。基本做到每存栏1头母猪或10头生猪配套2立方米以上沼气池、10平方米以上生物氧化塘或20平方米人工湿地,并配套2亩以上的农田或林地,猪粪、沼液作为有机肥被土地完全消纳,达到生猪排泄物资源化生态循环利用;规模养殖场可以采用生物发酵舍养猪技术,或建设污水净化设施,排泄物经处理后达标排放。4、加快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探索在县域范围内建立一个规范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公共处理设施,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病死畜禽。实行“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违法弃置病死畜禽行为。5、加快谋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项目。按照“猪粪加工有机肥、污水沼气利用、沼液物流配送”的思路,把畜禽排泄物集中处理与种植业以及耕地质量提升相结合,做好资源化利用文章;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模式,积极向上对接,抓紧谋划建设沼气灌装技术项目,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大力推广应用沼气工程,健全沼气池建设维护、沼液收储配送等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6、加大养殖业技术培训。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大力推广雨污分流技术,畜禽固体粪便处理与利用技术,畜禽养殖污水处理与利用技术,发酵床养猪新技术等。7、加大宣传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生态养殖典型和政策导向,开展“我爱我家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舆论氛围,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意识,使生猪养殖污染的治理成为广大养殖场的自觉行动。